“怼”这个字好像是一下子流行起来的,不管是人们口头上说还是在一些推文中看到,反正是曝光率比较高。一直以来,在口头上我都会用这个duǐ字,但并不知道怎么写,习惯的说法是第三声,应该是动词,比如把什么东西放进一个容器里,东西多而不能轻易放进去就会说往里怼一怼(读第三声),也就是使劲塞进去的意思。或者说“怼了人一下”,这个“怼“的力气比“碰”大一点,又比“推”小一点,大概相当于“捅”,也是第三声也是动词,当“怼”这个字在媒体频繁出现的时候,我就自然而然的和平时用的那个字联系到一起了。
因为最近看到这个字比较多,连吴京的《战狼2》获得高票房之后,面对一些质疑,媒体说吴京出面“怼“这些“非议”,也是用了这个字。我想这是用语言“怼”,和平时口语中的那个“动作的怼”,也是异曲同工,并不冲突。但因为看到这个字了,就想查一查到底它的读音和原意是什么。
《新华字典》上“怼”这个字的解释只有一个词:怨恨,读音duì,第四声,与“对”同音,首先这个读音就跟我平时习惯的读法不一样,如果说用第四声来说“怼一怼”,感觉就不是那么回事,而这个字义是“怨恨”,似乎和用手去捅或用语言去“反击”,都不那么贴切。
再上百度去找答案,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基本意思是会意字,说文,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持,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故而怼,怨也。现今网上又多讹借为“碰撞”、“打击”义,此项本字当作“㨃”(合今音duǐ)。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i3”的字,应当为“㨃”。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怼”字的读音为“dui4”,从心部,表达的是怨恨这种心理活动。
“㨃”字的读音为“dui3”,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㨃咕”、“㨃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
之前还在“字媒体”的公众号中看到一篇文,说人们语言中的将错就错,最后连字典都妥协了,我们现在用的很多字的读音都是错误的,但实在是因为大众都这样读,无奈,在新版的字典或公众媒体的使用上就随了大流。那么,这个“怼”字,用的对还是不对,也不需要较真了,反正大众都接受了。
不过“㨃”这个字在1998年修订版的《新华字典》上却找不到,只有撴(dun,石墩子),而dui这个拼音下面的字只有一个第一声的“堆”和若干个第四声的字,比如“对”“怼”“队”“兑”。电脑字库和手机字库里倒是都有这个“㨃”字。
想到字媒体的那篇文,说到很多被妥协了的字,一时又找不回来,上百度一搜,找到了一篇说这个事的《将错就错,我们一再读错的这些字终于改读音了!》,文中提到:
确 凿què
záo,原读音:确凿(què)(zuò)。后因从俗改为:确凿quèzáo
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呆板”本来读 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读qí是类似动词,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jì。轻骑,车骑,骠骑。
不过现代全部都读qí,jì音已经取消了。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qí
一个读音。
(旧读“jì”、“jí”,2005年起,统一废“jì”、“jí”读“qí”,详见《新华字典》第11版)
“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六版
)的条目(第1225页)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复制了,此文最后说:语言的发展,似乎已经从“你这读的不对,得改正”,变成“原来大家都这样读的啊,快让我记下来。”这些字,从读音上的改变到被在字典上确认下来,说明什么呢,好像最终还是世俗的力量占了上风,我们过去觉得是白字的都成了正字,又能奈得谁何,本来认识几个字就不容易了,还因为口语化错读误读而被扶了正,老祖宗造字时的本意被抹杀掉其实是挺可惜的,作为字典,保留原始读音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好吧,像是扯远了,还是说这个“怼”,字典的解释是“怨恨”,现在人们用作反击、打击、碰撞,比如“怒怼”等,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怨恨或因冤屈而反击,反攻,不管怎么说,原意与引用都还是有些瓜葛和连带关系的。
我手边现有的这本新华字典里没有“㨃”这个字~~

下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