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有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话)很有意思,这些话,也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磨叨”出来的,一些同音的词,用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意思,比如“完了”。有的事情人们不愿意直接道出,就会委婉的用别的词代替,或用隐晦的话语来说,比如,一个人去世了,一般都不会说他死了,人们会说他走了,不在了,
正因为这些本来意义明确也很简单的词被当做某一事物的“代名词”来用,在正常使用的时候,就会让人联想到其他的意思了。
昨天,单位组织体检,人员陆续到达,队伍就越排越长。我因为到的比较早,有的项目又自动舍弃了,就先交了表,有还在排队的人,就问:你完了?答说:完了,先走了。回头一想,不禁好笑。
这又让我记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年终结算,深夜之后,有市里领导到行里来“看看大家”,我在平账,一抬头,领导已走到眼前,想躲都来不及,只好站起来打招呼,领导开口就是:你们还没完啊,我心里好笑,回说没完没完。谁知领导又来一句,你们没有微机吗?我又赶紧说有的有的,旁边那间就是电脑房,领导点点头继续视察别的科室去了,我心里说,我们哪能没有“危机”呢,竞争那么激烈。
女儿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有电话打到宿舍里,找她一个室友,另一个室友接的电话,说:她不在了,对方问:不在了?这位室友又说:是的,她走了。后来这位室友回到宿舍问:谁说我不在了,谁说我走了,谁。女儿回家来当做笑话跟我说这个事,也真是让我觉得很是可乐。
记得以前听过一个相声,就是用了很多这样的“双关语”,组成一个个笑料,说的是一个老爷子一大早要做早饭却发现没有煤气了,扛着煤气罐准备出门,对门一小伙子一看:呦,大爷,没气儿了?老爷子一听这个气啊,放下罐子不去了,上街上吃早点去,可这一路上这一天,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询和话语,都是让老爷子闷闷不乐的。晚上在家,老爷子想这别扭的一天终于过去了,恰这时门铃响了,便问:谁啊,门外说我是你外甥啊,干嘛啊,我给你送钟来了,原来老爷子委托外甥给修理的钟表修好了给送回来。老爷子想好嘛,早上就“没气儿了”,晚间就来“送终”了。
因为这些同音词引出来的意思,民间也是有些忌讳的,你不懂,有时候就会闹笑话,但是没有形成约定俗成的那些,你自己偶尔听出点别的意思,也不用去计较,只不过是你想多了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