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鱼腥草”好像还是在旅游途中,在一家餐厅吃饭,见一张台子上摆着各种野菜,其中有一种细细的白色的根茎,最初我以为是在广东常见的“茅根”,我说茅根也可以做菜吗,有同事跟我说这是“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
乍一听这名字,觉得奇怪,真的有鱼腥味吗,植物会有鱼的腥味吗,同事说你尝尝,我揪了一点点放到嘴里,刚一咬就马上吐出来了,做熟的鱼我都觉得腥,这草完全是生的鱼腥味,太腥了,我实在是接受不了,可我的几个同事就特别喜欢,吃的可香的样子。
但是因为它的腥味,因为一种植物长出了动物的味道,我记住了它的名字。当时看到的鱼腥草只有根茎,没有叶子,所以对于全草是什么样的,我还是不知道,对它,也就是知道名字和白色的如茅根的样子。
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好多年,去年六月我到少利家,看到她家阳台上一盆植物长得郁郁葱葱,还开着小白花,我问这是什么,少利说是鱼腥草,你说,那一刻我是不是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简直是太神奇了,你怎么会种这种草。
少利说这种草好啊,可以当菜吃,也有药用价值。我说你能吃得来那股味儿吗,那么腥,少利说不觉得,挺好吃的,你看,咱俩同姓又是同学,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不管怎么说我是看到了鱼腥草全草的样子,叶子很好看,小小的白色的花朵也挺特别,跟其他的花儿不太一样,四个花瓣,还有一个像穗子的花芯,花芯很显眼很突出,大概是为了吸引蜜蜂的注意力。
植物,人工种植的也好,野外自然生长的也好,你看见了还是没有看见,它都在那里,对于人,它不会张扬邀宠,也不会低眉顺眼,它就是该长就长该开花就开花,它在意的是能为它传粉的蜂和蝶,对于喜欢植物的人,见到了就是幸运。
鱼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狗心草、折耳根
狗点耳。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鱼腥草是一种在南方很流行的另类食物,很多人贪恋它的刺激性味道,将它做成很多菜肴。但也有很多人厌恶它腥膻的味道,中医也把这种另类食物拿来当药材用。(百度)
蕺(拼音 jí )
读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