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起名字,尤其是商家,都是希望起个能让生意兴隆的名字,有个故事说有一家店老板请了个先生给他的店起名字,先生想了想给了个“四而”,老板不明白问是啥意思,先生说,做生意,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四而,就是一本万利的意思。
现在,好多人家生孩子都花钱找人给“算”,起个好名字,也是为了孩子将来成龙成凤有个好前途吧。
有了网上聊天之后,各种网名都来了,不管是谁,自己最初的名字都不是自己起的,一般也都不会去改,可以自己起个网名聊天,多好玩啊,一下子不拘一格花样百出千奇百怪什么样的网名都出来了。玩QQ玩微信的,有“群聊”这一说,各种群名也各显神通,很有意思。
昨天在搜狗新闻上看到字媒体的《今日神段:神群名》 :
我们四个好朋友有个群,
名字叫贫困小组。
大家有了对象把自己对象拉了进来之后,
就把群名改成了贫民窟。
6个人
群名:老七卡在葫芦里了。
之后留评的来了
:
我们5个平胸,群名称:AAAAA级风景区。
今年高四。班群名:高三plus。
我们寝室六个人,群名:六位帝皇玩。
我爸爸姓吴,我妈妈姓黄。家庭群:吴黄万岁。
我把亲戚都拉进了一个群,名字叫皇亲国戚。
我们宿舍一到月底就都是穷b,所以取群名为“丐帮”。
现在起名似乎也不那么讲究学问了,像这些以娱乐为主的群体,更是只要有趣或“无厘头”就行了,而街面上的食肆在起名上就有点意思了,我个人的感觉是,学问也许谈不上,也许藏在了文字间,吸引眼球搏出位还是很明显的。
以下图片是我在深圳惠州和广州拍的一些小店和饭店的名字,大概可以佐证我所说的,本来,我也是看了这些或别出心裁或略显奇葩的店名而想就此说上一说。
在惠州,“老邻史”这个词,也算是很常用的,因为惠州方言是没有文字的,也就是一个读音停留在口头。那天在街上突然看见用这句惠州话起的店名,很有些惊讶,“老邻史”别说是不是这几个字,就是意思也不是这几个字能概括和解读的。
以我从小在惠州长大,我听到的和我理解的,我总觉得这句话不算是一句好话,至少不是赞扬别人的,表现最好最平和的大概是在对一个少年老成的孩子说一句“老邻史”,而在某人夸夸其谈大放厥词的时候,也会被人送上一句。看到用这个词做店名之后,我还专门问过惠州的同学,同学表现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样子,解释起来也不是很清楚,有说是家里最小的那个孩子会被这么叫,其他跟我知道的也差不多。
一句话,即使是粗话,成了口头语之后,就不再被人忌讳了,也没有人去追究它的本意,顺口一说随口一讲,有时候简直就变成了一个语气词,只是表达一种情绪,和那几个字都没有关系了,跟“啊”“嗨”“切”没什么区别了。不过,我觉得,作为店名每时每刻的公之于众,还是要讲究一点比较好,没有学问有趣味也好,语焉不详还有不良的含义就不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