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谬读误写的那些字

(2016-07-07 08:27:52)
标签:

语言

文字

文化

生活

分类: 随笔

    我的语文知识大概就是文革期间的小学五年和中学四年学到的那些,然后就是阅读,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查字典,幸好,汉语拼音比较扎实,也就认了几个字,看了一些书,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吧,虽然自己做不了文章,看总还是可以的。

    字还是那些字,语言总是在进步,词语也会不断的有更新,出新词,尤其是有了网络之后,每年都不断的有新词涌现,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看到新词,有的还真要动脑子想一下,有的要请教年轻人,有的能根据话语猜出来。

    最让我觉得不可接受和无奈的是看到那些电视字幕上和网上文章里的错别字,主要是别字。如今的文章都不是手写的了,电脑输入法也有好几种,用拼音输入法的容易用了同音字,用五笔的容易用了字形接近的字,其实,输入错了倒也没什么,校对的时候更正就可以了,错字别字大模大样的出现在文章中或字幕上,要么就是粗心大意,对作品不负责任对读者不负责任,要么就是语文知识欠缺,用了白字而不自知或者想当然了。

    平时看电视,也不是那么仔细的看字幕,但有时也一不留神就就能抓住一两个,看一个访谈节目说某某演员的“演艺道路”如何如何,字幕却是:演绎道路,不过汉字也真是多义而神奇,如果硬要说演绎,好像也说的过去。

    “风物长宜放眼亮”,这也是电视节目的字幕上看到的,一个“量”字被“亮”取代了,同音字,在打字的时候会出来一堆的读音相同的字给你选,选择错误不是粗心大意了就是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想当然就用了一个错别字。
    在电视剧《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里,剧中人说“我这个人啊,方女人”,知道“方”是什么意思吗,其实应该是这个“妨”,在妨碍一词中读第二声,在“妨女人”这样的句式中读第一声,就跟“方”同音了,所以会打了“方”字吧。
    电视剧《代号利剑》中,办案人员请来的专家说:“人以国土待我,我以国人报之”,当时看到这样的句子,我只想到应该是国士而不应该是国土,有什么出处不敢肯定,然后上百度一查,有了,这句话应该是:“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出自《史记 刺客列传》 大概意思是‘如果他(一般指君主)以国家栋梁的待遇对待我,我就要为他做出国之栋梁所应做的贡献。’”

    “以国土待之”不是很可笑吗,跟那个“方女人”一样,输入字幕的人,就不过脑子吗,“方女人”尚且可以用同音之误来解释,“以国土待之”难道不值得你分析一下吗。
    还有读音不准的也让人不可忍受,“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年来一直被纠正,也还是一直被念错,现在的荧屏上还是有演员在念台词的时候说“曾面”。“舐犊情深”,一个多么通俗的词,《代号利剑》里,剧中老先生一字一顿充满感情清晰的念成“舔”犊情深。还有,新开播的《风云年代》里面,演员铿锵有力的一句“垂手可得”,真让人不知说啥好。

    在微信圈的帖子里经常看到错别字,我当时没有记下来,过后也就想不起来了,只是觉得那些带有指导性的文章,错别字会不会把人引向歧途呢。刚好这两天看微信又有了:
    一个“精神分裂指数测试”的,其中一题:“久未蒙面的朋友知道了你的遭遇,要请你吃饭,你认为…”,一个常用词是“素未谋面”,经常被误写为“素未蒙面”,问你为啥要蒙面啊,而这个帖子中的“久未蒙面”又是什么闹哪样?
    另一个帖子,说“一个女人,40多岁和20多岁相比会有什么变化?人老珠黄?余娘半老?”“余娘”,真的是第一次见,第一次听说。
    有一篇是:《断舍离,你该扔掉的100种东西》,看好啊,第一种:“1,破洞、单只、失去松紧的丸子。”各位,知道什么是破洞、单只,失去松紧的丸子吗?用拼音输入法的应该都知道,应该是袜子,丸子和袜子的第一个字母都是W,智能拼音只打一个字母就能出字了,所以,错就错在这了。

    我说打字的人太不认真,也许人家觉得这没有什么,反正都懂的,要不就是人家有默契,只是我这样的老古董不知道而已。但是,难道这样使用汉字真的就没有问题了吗?我今天正好又看见一个词:“炒鸡”,一句话里的“炒鸡”让你知道这是“超级”的意思,如果这个炒鸡正好是用在吃上,也就罢了,顶多有点混乱,比如你说年糕炒鸡好吃,会被觉得这种吃法好奇怪啊,如果用在别的地方呢,比如你说“你的手机炒鸡好啊”,现在的人懂了,几年或几十年之后的人会不会觉得“这种吃法炒鸡搞笑啊”。

    我连大学都没读过,就是文革期间那几年上的学,我都不敢写这样“较真”的文字,怕把自己绕进去了,但是,又觉得还是想说一下,老祖宗留下的语言文字中很多是约定俗成的,一更改就全不是那个意思了,汉语言文字本来是很丰富很美好的,不能发扬光大它至少也不应该弱化它扭曲它吧。

 

    我国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断句的问题,现在只有在“说”的时候会出现,之前看电视,大概是一个广告吧,“百姓堂药店”这句话,听上去是:百姓,堂药店,我觉得这就是断句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百姓堂,药店。

    更有趣的是前段时间朋友在微信圈里发的一张图片,图中是一个告示牌,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但是,太巧妙了也太可笑了。中国的文字,中国人的文化,你怎么看?

谬读误写的那些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