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柞树”的“柞”,先说说蚕,小时候,看过电影《养蚕姑娘》,因而知道了蚕,还看过儿童读物《包身工的故事》,也就知道了蚕丝,再然后呢,就是丝绵袄丝绵被,这些丝绵,就是蚕吐的丝,经过加工变成给人取暖的东西。
这些虫子(蚕)吐的丝还能变成更珍贵的东西,就是丝绸和一些丝绸制品,所以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就作为一项技术出了国界,也就因为它有了一条丝绸之路。
也还是小时候,上小学的时候,同学拿来一个火柴盒,里面装了一张纸,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同学说你拿回家去吧,等蚕出来了你就养,后来,这些小黑点果然都变成了蚕,小小的一条条小虫。妈妈告诉我要拿桑叶喂它,那段时间,放了学就到处去找桑叶,妈妈也帮我去摘桑叶,终于,蚕养大了,我也终于亲眼见到蚕吐丝的过程,直观的知道了丝是怎么来的。
那时候,只知道桑蚕,妈妈说还有一种蚕是吃蓖麻叶子的,叫做蓖麻蚕,这种蓖麻蚕我没有见过。后来又知道了另外一种蚕,就是柞蚕,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可能都记得当年的一个知青英雄吧,金训华,他为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就是在宣传金训华英雄事迹的材料还是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柞蚕”这样东西,当时我不认识这个“柞”字,专门查了字典,就牢牢的记住了,也知道有一种蚕叫柞蚕,吃的是柞树的叶子,这种蚕是放养的,就是让蚕在柞树上自由生长,到结茧之后,去收就行了。
在之后的生活中,很少会接触到这个字和柞蚕,我们说到丝绸的时候也很少会说是什么蚕丝,只有一次(大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逛街看衣服,有一家挂了几件丝绸衬衣,我问这是真丝的吗,小姑娘很自信的说:是真丝的,是柞丝。很遗憾,小姑娘把“柞”读成了“炸”,柞与作是同音的。
离开那家店我还在想,如果不认识的字就该去查一下,或者你觉得没错但是会有歧义的时候也应该再去印证一下读音是否正确,你看,她读成“炸丝”,是不是很容易联想成“诈尸”啊。
一转眼又过去了很多年,这些年,是柞树还是柞蚕还是柞蚕丝都再没有被提起过。今天写这个事的原因是,今年春节广总给住院的老干部一人发了一床丝绵被,这两天我想做个被套,我在被子的包装上找规格,我不但看到了被子的规格还看到了被子是什么材料的,原来是由百分之五十的棉花和百分之五十的蚕丝做成的,而这个蚕丝就应该是柞蚕丝,很可惜的是,被子的标签上印的是“榨蚕丝”。
如果是口头上说,见字定音读错了也还可以谅解,但是写,就不应该写错,也许做这个标签的人没有见过这个字,只是在采集原材料的时候听说叫榨蚕丝,就想当然的用了“榨”这个字吧,也许他以为这蚕丝就是“榨”出来的,其实,蚕茧成丝的过程或工艺叫做“缫丝”,也与“榨”没有关系。
动笔写这些之前,我也在想我自己有没有错呢,是不是这里也有我不知道的读法或者民俗的说法呢,所以请看了这些文字的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我又查了一遍《新华字典》,柞(读音:作)柞树,柞蚕,柞丝(柞蚕吐的丝)。
而字典显示,柞还真的有另一个读音,陕西省的一个地名叫“柞水”,这里的柞就读“炸”的音。
看图片中的圈圈,我专门圈出来的,很小的字,我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