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看头的《饥不择食》

标签:
薛冰新书吃饭生活 |
分类: 阅读札记 |
当然从这本书里也能对作者有一些了解,本书对薛冰的介绍是:薛冰,浙江绍兴人,历任《雨花》杂志编辑、《东方文化周刊》副总编辑、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城》《盛世华年》等。
阅读《饥不择食》,不仅仅是看薛冰说“吃饭”的事,还能看到作者对南京地方历史风俗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的深刻了解,叙事过程引经据典,让读者又了解了更多的古籍旧书中关于饮食的记载。
作为同龄人,还能从作者对五十年代以及六十年代以后的各种跟吃饭有关的事情描述和记录中看到熟悉的经历过的东西,会有会心一笑也会一声叹息。
历史传承的变化,饮食习惯的变化,风俗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心的变化,都会在书中谈及,历史的传说和这几年社会上的真实事件都有记录,看起来还真是风起云涌,让人思绪万千。
作者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这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相对谈论美食讲究“文化”的人来说,作者说自己“天天吃饭,一顿不落,我居然成了吃饭的‘外行’”,这话也让我大有同感。还有同感的是作者也说,不是好不好吃的问题,是有没有的吃的问题。
作者在序言里还说到“一九八五年,对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除了粮、油及自行车、手表、洗衣机、冰箱等大件商品,其余商品多以‘议价’的形式,放松了票证的束缚。一九九三年,以取消粮票为标志,中国人终于走出了为期四十年的票证社会。”
“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段,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我把它概括为四个字:饥不择食。”看到这,我想起爸爸曾经说过:知道什么最好吃吗,饥,最好吃,饥饿的饥。
作者说到五六十年代,清贫的日子是怎么吃饭的,家庭主妇是怎么用尽各种办法又可以尽量吃饱又可以吃的好一些,很多小故事,让看的人重温了那段历史那段时光,那时的贫乏在作者的叙述中也有了一些暖暖的温度。
还有各种民间节日的风俗习惯风俗小吃的继承沿革和改变,也串在一个个故事中,让你看到古代近代和现代,这里基本没有什么色香味的渲染,但是食物本身所具有的味道还是会勾起你的想象,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出自百姓人家的特有的小吃后来渐渐的因为“统一”的改良而变化了,从形式到内容,关于这个,作者是这么说的:“民间自然的东西,一旦被规范化,便渐失生命力。上至乐府诗词,中至地方戏曲,下至风味小吃,无不如此。”
作者生活在南京,对南京的蔬菜做了很多介绍,边看吃饭的事,边了解了一些南京的习俗,关于野菜,作者说“近二十年,经过接二连三地毯式的‘老城改造’,南京城完全被格式化,不但建筑、道路,连植树草皮,都规范的死气沉沉” 。“野菜的滋味,其实已只留存在旧时的文字中,而今天文人的所有描写,最多只是一种记忆再现。春来野蔬发满城,只容梦中再相逢。”
一本《饥不择食》对我这样年龄的人,像是纵向的重温了一遍几十年来关于吃饭的事,又横向的看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感到一本小书内藏丰厚。最后,作者还介绍了一个蟹粉鸡蛋的简单做法,很让我跃跃欲试,在这跟朋友们分享一下也谢谢薛冰先生。
“其实用不着鳜鱼肉,做蟹粉鸡蛋更为简单,取鸡蛋数个打开,加进适量白醋和姜末,用筷子略调几下,把蛋黄搅破,但一定不要与蛋白搅匀,入热油炒熟即成。分离的蛋白与蛋黄,正给人蟹肉与蟹黄的观感,学得此法,不必待秋凉,随时有蟹味可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