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说说旅游的事
(2015-03-03 22:53:29)
标签:
旅游观光读书随想 |
分类: 随笔 |
我和这个同事后来成了好朋友,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因为家庭的羁绊出游的次数很少,而好朋友还是到处走,每年都出门旅游,有时候一年去好几个地方。我佩服我的朋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有时候出门根本就不带相机,只是“借”同行人的相机留个影,但是不管你什么时候问她向她咨询,她都可以给你意见告诉你可以去哪,又怎么去。
最近在2014年第24期《读者》上看到一篇【美】亨利·魏斯梅尔写的《当旅行变成了一种自恋行为》,觉得有点意思。作者说“50年以前,当你爷爷奶奶好不容易攒够钱准备出去玩一趟的时候,旅行还是一项跟灵魂有关的活动。”“然而在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好奇心、越来越失控的过度解读,以及令人无法逃脱的高科技影响面前,旅行本身已开始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使我们感到惊叹的价值。”
“我们所忽略的事情是:真正的旅行并不仅仅是一种‘经历’,还应该在于你如何去感受未知。我们很多人进行旅行,其实是为了给自己积累‘财富’(不管是故事、照片,还是人生经历),而忘记了全身心地投入这陌生的环境,也忘记了享受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已经成为消费旅行的一代人:好像如果没有了数码单反,马丘比丘雾色黎明根本就不复存在一样。”
我之所以在说到旅行,或者说是旅游这件事的时候想要说我的朋友,因为我觉得我的朋友的旅行就是去感受去见识的,她没有用胶片去记录,而是都记在了自己的脑子里,她把她知道的或想知道的通过旅行去一一见识和见证,她的眼睛就是镜头,她的大脑便是底片,她可以随时将这些影像告诉你,我尤其佩服她的就是这个。
而说到自己,因为很早就喜欢拍照,出门旅行是必带相机的,也许就是因为依赖相机,拍下的照片好像很多,但如果不马上整理出来就会忘记是在哪里拍的,这样的旅游真的也是白费的。
不过,撇开拍照这一点来说,我对于旅游还是比较着重于自己想看的地方,而不是别人说怎么好怎么美的地方,有的地方因为被太多人说的多美多美,我又不太敢去了,生怕去了会失望,会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好。
所谓旅行,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心血来潮的行动,突然很想去哪里了,就说走就走,也不做功课,也不查资料,到了再说,到时再说。有人说这样无目的不好,应该先做好一应的准备工作和做足功课,我倒是觉得做足了功课容易失望,没有准备反而会有意外的惊喜。
所以,我也比较喜欢自驾游,参加一个车队,报个名,按要求做,其他就不管了,那才是边走边看,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意外的,绝不会有“这里不对啊,不是想象中的啊”的悲叹。
当然,如果要去心仪已久的地方,还是要做一些功课,查一些资料,这样大概会比较顺利一点,我就是因为太随意,去了一个地方会漏掉重要的“景点”,不过话又说回来,记在本子上的要去的地方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忘了而没去成。
我以为最好的旅行,就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慢慢走慢慢看,看看当地人的生活形态,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做一个入乡随俗的人,最好能参加一些当地的本土活动,旅行或旅游就是要体验与自己平时不一样的生活,也许冒一次险或吃点苦头。
如果有时间限制,就不要贪多,什么几天几国游或几天几市游,真的没什么意思,不如就用有限的那几天时间做一个某地的你喜欢的地方的深度游,好好看看,看看清楚,去体会去感知才比较重要。
现在但凡是一个旅游景区但凡是有些名气的地方,往往都是人满为患,更不要说节假日了,这样的旅游真的很煞风景,让人急躁让人上火让人没了心气,还不如找一无人的山野,有很高很大的树就好,有各种各样的草就好,有大大小小的鲜花就好,在那里徜徉在那里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