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凑趣说“呵呵”
(2014-01-20 23:35:10)
标签:
语言文字闲聊呵呵杂谈 |
分类: 随笔 |
如今不然,一开始应该是在网络里出现的,聊天的时候,表示笑,就打上“呵呵”二字,渐渐的就被很频繁的用了起来,又渐渐的成了口语了,就好像我在家跟女儿说话的时候,女儿对我的话不赞同又不想明着表示反对的时候,她会冷冷的发出这“呵呵”二字。
也就是说这个“呵呵”已不完全是代表笑的意思了。前两天中央三套的“文化正午”节目还就说到了“呵呵”这个问题,也是说这两个字代替的意思,有好几种,比如明确的代表笑是一种意思,也可以代表无奈,或尴尬,还可以代表不想和你说了,就用“呵呵”来结束。
我上网之后也常常用这两个字,一开始当然就是用它来代表笑,不过一开始我觉得用这两个字代表笑好像干干的,但打字聊天人家又看不到你的表情,你就只好“呵呵”了,有时候也用哈哈,那是在真的觉得非常好笑确实是大笑的时候用的。
后来,也就像“文化正午”里说的,就变了,还真的就是表示无奈,尴尬的时候就用上个“呵呵”,还真好用。还有就是,在别人说出的话你不赞同,又真的不想去反驳,也懒得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一个“呵呵”足矣。
在家里,有时候,我讲一件事,是当做好笑的事说的,女儿觉得并不好笑,又不好没有表示,就干巴巴的“呵呵”两声。我用这个呵呵,还都是文字的,极少说“呵呵”,女儿这代人就不同。
去年夏天在惠州,同学的同事的女儿考上大学了,同学请同事和同事的女儿吃饭,把我也叫上了,说一起聊聊天,席间跟那两个准大学生说话,不时的被回以“呵呵”,女孩萌萌的,纯纯的,“呵呵”的很可爱,我同学说,真拿你们这些九零后没办法。
后来我回到深圳,跟同学在微信还是短信里对话的时候,用了“呵呵”,同学说“有八零后女儿的母亲都会‘呵呵’吧”。
有了网络之后,新词层出不穷,有的是真的新词,有的是老词新用,颠覆了原来词语的原意,能上网,能在网上说话或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语言与文字也面临了一个被重新“洗牌”的时代,这样也挺好,越来越活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