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瑜介绍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给我,出门时还嘱我:回家先看这本。今早起床之后就拿起它来,开卷即被吸引,读下来,有欢笑也有感动。
《查令十字街84号》这部美好的书,系以1949年至1969年长达廿年流光,往复于美国纽约和这家小书店的来往信函交织而成——住纽约的女剧作家买书,任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负责寻书寄书,原本是再乏味不过的商业往来,但很快的,书籍击败了商业。…
人的情感、心思乃至于咫尺天涯的友谊开始自由流窜蔓溢开来。(附录·唐诺)
我们早已进入了一个不用写信的时代。现在有的年轻人可能还从未写过一封信呢,因为现在的通讯太方便了,互联网和电话(无线电话)都空前的“发达”,亲人和朋友之间有什么事,电话里说一声也就是了,谁还费写字的事,那也太慢了。可是,说过的话很容易就随风飘走了,不留痕迹,就连“电报”这种也许还能为某些事留下一点痕迹的通讯方式也不存在了。
所以在看《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会感动,就会在阅读的同时想一些事情,书中的文字勾起我的联想和感概。
住在纽约的女剧作家海莲·汉芙和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历弗兰克通了几封信之后,从朋友处得知英国因战争食物短缺就开始给书店寄鸡蛋及肉类食品,书店的员工塞西莉给汉芙写信说:“包裹里的肉食实在太棒!我认为你真的不该这样子为我们破费了,一定花了你不少钱吧?愿上帝保佑你的好心肠。”看到这我想:感谢有文字,感谢有书信,感谢这些愿意写下心境的人,如果当时只是一个电话,那么这些美好的情景和真挚情义就不会让那么多的人看到并感动了那么多人。
汉芙在写给书店全体同仁的信中说:“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再次感谢你们送我这本美丽的书,我一定会格外小心,免得让它溅到酒滴、沾了烟灰。这份礼物对我这种人来说实在太隆重了。”
汉芙说:“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谢谢你们,祝你们新年快乐。”
书信往来是一种很好的传递感情的方式,那一时那一刻的感觉和感受写下来,鼓励了当时的人也记录下当时的心情,多年后再看,也许当年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字为证,还能滋润更多的旁人。
书中不乏幽默的句子,看时会会心一笑,英国人有英国人的幽默,美国人有美国人的幽默。没有见过面的人,通信往来二十年,没有见过面的人,互相赠送礼物,并致以感谢的词语,这些,阅读之下,都能打动人心,让人感动。
“将这本书中译,想必可以聊偿许多爱书人多年以来的期盼。我知道,所有读过84,Charing
Cross
Road的爱书同好——就像我自己一样——总将这本小书珍藏在身边,屡屡重读,让汉芙的珠玑妙语和古道热肠不时温暖自己已被冷硬现实尘覆的凡心;而我相信:中文世界之所以长年不见此书问世,一定是所有珍爱此书的人——也像我自己一样——不忍丝毫更动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译者·陈建铭)
不懂英文的如我这样的人,自然看不懂英文原著,所以,要感谢译者,更要感谢爱书的负责的能够把文字和风格都译得很好的译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