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忙了几天,女儿给我带来几本书,一一阅读下来,又平添几许感慨,也觉得阅读于我总是有益,每每在不同的时期,遇到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心情,就会读到相关的作品,对自己的精神有帮助,对心情有安抚,才不会钻牛角尖才不会郁闷到无以复加,所以对写出这些作品的人有了敬意也对我们的文字充满感激,也庆幸:还好,自己认得几个字。
先是看了龙应台的《目送》,一贯大刀阔斧激扬文字的龙应台的风格在这里有了改变,写家人写小事写儿女写生活,写出的是一种柔软一种柔情和一种人间谁都会遭遇的进程,和在这种进程中你所要面临的令人揪心的情感变化。
比如你去医院给你看病的是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医生,给你打针的护士叫你阿姨(多像我现在正在遭遇的),在街上行走看到的都是青春靓丽,去买东西也大都被称做阿姨甚至是奶奶了,这就是说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正一天天的年长了。
而自己的年长正是自己所不觉的,不觉的还有自己父母的更加年长,突然有一天,就会面临自己父辈的离去,龙应台在书中写了父亲的过世以及母亲的老年状态,这些却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面临和必须接受的。
龙应台说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你目送子女长成走向社会,目送朋友间一次次的相聚和分离,还有,最心痛的是目送亲人离开我们。
在目送亲人离开之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龙应台在书中细细与你娓娓道来,又感动又敬佩,掩卷之后仍有浓浓的温情留在心中。
《天地无家》是女儿从香港书展买回来的,是“乐施会”编著的世界各国的难民问题和现状的图片集,配图文字都是现场采访的具体说明。看到这些图片看到这些难民的状况会让人觉得“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须臾不缺干净的饮用水。这本书,展现了地球上有那么一些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是多么不堪,是战争和灾害甚至人为的迫害而导致这一切,而我们正是生在福中还未必知福呢。
香港阿鼻的书《饮食字典》,这是由专栏文章集结出版的用香港话(粤语)写成的书,说的都是我们也许每天都会说到但见了它你却一定不认识的字,这是因为作者用了这些字的繁体或古体,看上去那么多的笔画那么的陌生,可再看作者的解读你就知道这是你平时常用的最普通的字,而且都是与饮食有关的字。
过去看过香港的报纸,知道把粤语用文字表现出来的特别之处,你若不懂粤语是绝对看不懂的。而这一本《饮食字典》是我看过的第一本用粤语写的书,虽然是与饮食有关的字,但作者把一些童年的回忆和当下的生活现状也融合进去了,又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会会心一笑也会忍俊不禁。这书可以收藏,算是粤语的一个珍藏版吧。
然后看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现在才阅读这么好的一本书。看完之后我还是这么想。史铁生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更深层的思考,字里行间是对人生和神性的深刻的个人解读,相信无论是谁,看完这本书都会掩卷深思的。
我们来看看韩少功说的吧:“在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度,一个连宗教也大多在投资着来世福乐的世俗国度,铁生有价值的饥渴却没有特别的神学崇拜。他的思考仍然充满着活泼知识而没有偏执迷信,他的言说仍然平易近人而从不故作虚玄,但他的理性足迹总是通向人生信仰的地平线,总是融入一片感动和神圣的金色光辉。在这个意义上,《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声中阅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书吧,没时间的时候抽点时间看看书吧,比如《目送》,比如《病隙碎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