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名词叫“间隔年”

标签:
间隔年阅读生活杂谈 |
分类: 随笔 |
在年轻的时候,选择一次跨国长途旅行,让自己在旅途中观看世界,认识自我,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一年就叫做“间隔年”。(Gap Year)
去上海之前跟晓梅去逛街买东西,晓梅跟我说起最近看了一本书叫“迟到的间隔年”,说挺有意思的,讲一个年轻人游走世界并做义工的故事。当时,我没有明白什么是“间隔年”,但记住了这个书名,让女儿网购回来,在国庆期间把它给看完了。
《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孙东纯,朋友称其东东。2006年12月,东东离开广州,开始了他一个人的间隔年之旅。旅途从犹豫不定开始,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无法预料……
在欧美,年轻人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作一次为期一年的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背景的生活。在旅行的同时,也会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一年被称为“间隔年”。
《迟到的间隔年》是东东在这一年里的记录。之所以是迟到的,是因为他从学校毕业之后,先工作了两年,但是“间隔年”这个概念一直让他念念不忘和跃跃欲试,最终他还是辞去了工作,用自己两年来积攒的两万一千元开始了他的间隔年之旅。
在出发之前,东东已经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印度的“仁爱之家”,要去那里做义工,后来签证和一些别的问题,让他绕道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经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后他还是到达印度并在那里做了几个月的义工。
边行边玩边看边做义工,有的时候有旅伴有的时候自己走,有的时候遇到热情好客的善心人有的时候碰到难以琢磨的骗子,还要和当地腐败的警察周旋,和拖沓不作为的官员打交道,有时候在某地“无所事事”的呆着,有时候又急匆匆的赶路,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预先定下的。
这一年的日子,有吃大餐的时候,也有吃不饱的时候,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也有邂逅有情人的意外。不管情形如何,再回头看,那些日子是丰富多彩的,是有质感的,是给人很多呆在家里得不到的感受的。
前段时候,我的女儿说想辞职,我当时觉得有点可惜,毕竟现在找工作不容易,而她的工作也还算不错,但是女儿不这么看,她说她读大学的时候就有那种“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冲动,一直就想到处走走,我说那人家都是努力工作攒够了钱再出行再享受,女儿说那个时候也许就没这个冲动了,而且那时的享受跟现在的感觉绝不是一回事。
我想想觉得也对,使劲的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也是有这样的想法不也是一直无法实现么,那就随她吧,女儿果然果断的辞职了。这几天在计划着她的出行。
看了《迟到的间隔年》,我想,女儿的这一种行为我能够理解,并且,觉得也还是有必要的。
在中国,“间隔年”还是很新的的概念,但很快将会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潮流。只要走出第一步,下一步就变得不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