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言文字有趣儿着呢
(2009-11-15 23:39:51)
标签:
汉字语言文化民俗闲侃杂谈 |
分类: 随笔 |
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姐姐学会了汉语拼音,遇到生字会查字典,所以从二、三年级开始就跟着姐姐看字书了,看民间故事世界童话和小说之类的书。那时就听大人说中国的常用汉字3000个,学会了就够用了。也不知道自己认了多少字,只觉得看书是没有问题了。
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看当代小说是没有任何障碍了,个别的生僻字查查字典就行了,前几年到单位新成立的档案中心帮助工作,整理资料的时候,小组里谁碰到不认识的字都问我,还八九不离十的都能认得,可即使这样也不敢骄傲,因为我知道,只要一拿起古典小说或历史小说你就会碰到一个一个文字给你堆出来的坎儿,那时你才知道汉字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你若随手拿起新华字典来,随便翻开一页,就能发现不是有不认识的字就是有的字的字义和多义是你不知道的。
正在准备拿国家语委的普通话资格证的丽娜跟我说,普通话的儿化韵和轻音是很有意思的,比如“盖”字,儿化韵的“盖儿”就是名词指某东西的盖子,而单独的“盖”字呢就是动词了,比如把什么什么盖上。还有轻音,比如兄弟,“弟”字读轻音就是单指自己的弟弟,“弟”字读重音就是哥哥和弟弟,比如:兄弟国家或兄弟单位兄弟民族。
儿化韵确实是很有意思的,儿化韵就是把一个“儿”字和前面一个字融到一起来读,万不可读成两个音的。称谓一旦被儿化了就显得亲切可爱,比如小鸡儿,小鱼儿,小鸟儿,瓜子儿,小门儿。称呼人名也一样,小燕儿,小兰儿,就显得亲切,但我们东北人却又不大这样叫,要显得亲切就叫你燕子,兰子,但凡亲切的都在名字后面加个“子”字。
说到这个“子”字,又很有趣儿,说儿子,这个“子”字就是轻音,当爹的跟儿子说话自称老子的时候这个“子”也是轻音,过去剪径的绿林好汉从隐蔽处跳出来说“把钱给老子留下”,在街市上耍横的青皮说“敢在老子头上撒尿”,这些个“老子”的“子”字都是轻音。但是道家的始祖老子和儒家的圣人孔夫子的这个“子”字,就不能读轻音了。
在“爷”字上轻重音的区别也很重要,我们老家管大伯叫大爷,这个爷字就是轻轻读出来,而你爷爷家排行老大的那个爷爷你叫他大爷,这个“爷”字的音就一定要重重的发出来,这两个不同轻重的“爷”字,可是辈份之分啊。
汉字的同音字,多音字,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都很多,因此会引起歧义误会和笑话,汉字掌握好了运用起来才可以得心应手。
有一个笑话说古时一个叫胡不字的县官附庸风雅,总爱参加诗人的聚会,一次参加一个文人聚会,文人个个挥毫书写,最后有人奉承让县官也提上一笔,县官不学无术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同意”二字,这县官也算有才,提起笔来写到: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落款:胡不字。写来写去就是五个字,但这五个(四个)字倒来倒去的,倒也说明我们的汉字是很深奥很有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