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柿子的回忆及其他
(2009-11-05 13:57:11)
标签:
河北柿子回忆往事杂谈 |
分类: 随笔 |
每年中秋节前后,柿子就成熟了,柿子就成了应节的水果。
柿子很好吃。从小,我们的印象就是柿子是越熟越好吃的,后来发现在广东还有一种吃法,是把未成熟的柿子用盐和石灰腌了,吃的时候是爽口的,颜色还是翠绿的。存放的时间比熟柿子要长一些。
柿子的另一个保存方法就是把它做成干果,就是柿子饼。柿子饼甜,糯,韧,还是很好吃的,小的时候,能吃到柿子饼那也是不容易的,在广东本地基本没有,常常是出差外地的人带回来的,它就成了送人的小小礼品,是孩子珍惜不已的小食。
我还是喜欢吃成熟的红柿子,越软越好。小时候,用双手捧着个柿子,在皮上咬一个小口,然后就使劲一吸,熟透了的柿子能一口气都吸到嘴里,你吃的意犹未尽,手里却只剩下一张皮了,越熟的柿子皮越薄。小的时候吃的柿子,还有核,椭圆形,咖啡色,薄薄的,硬硬的,偶尔能吃到那核不硬的,很有咬头,很好吃,能吃到一个这样的还很吃惊,像是中了奖似的,这几年吃的柿子却基本没有硬核的,不知是什么原因呢。
1984年回东北老家,带着姐姐五岁的儿子到保定,把孩子放在他的爷爷家,孩子的爷爷给我们叫了一辆车,到易县另一个亲戚家,那家亲戚也是第一次见面,热情的很,接了我们就给我们擀面条,那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吃的一顿面条。然后亲戚就带我们到山上去摘柿子,在一大片的树林里,脸上透出红色的柿子就像一盏一盏的小灯笼挂在树上,摇摇曳曳的煞是好看。
然后就见一人爬到树上,身手可好了,摘了柿子就喊下边的人接着,你说怎么接,我也是头一次见到,树下的人拿一特殊的工具,就是两根棍子上绑着一块布(就像缩小了的担架)张开来,树上的人往下一抛,树下的人准准的接着,两手一合,然后放在袋子里。河北易县的柿子个大,柿子中间一道凹痕,这种柿子被人们形象的叫做“磨盘柿”。当然摘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成熟,要不也经不住这样的摘法,拿回家还得放上几天才能吃。
后来一路走到北京,在北京的公园里就有成熟了的柿子卖,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当年皇帝的园林里的树下,买了柿子来吃,那柿子就是又大又红又甜的那种,一人捧着一个吸着吃。那时天已经稍有凉意,柿子吃到嘴里也是凉浸浸的,舒服极了。
有一年,娃她爸到四会出差,带回一筐柿子,个儿很小,但颜色特别红,也很甜,俺家娃的姑姑过来拿,边往自己的袋子里装边说娃她奶奶说凡红色的东西就补血,拿着拿着,我那筐柿子就所剩不多了。
柿子的原产地就是我们中国,后来由国外引进的柿子(番茄)我们就管它叫洋柿子,这个叫法挺好听的,也是名正言顺,不像洋火。也有叫西红柿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人和周围的人都叫洋柿子。反而是用广东话方言的人都用番茄这个词,广东话里对柿子的称呼也很特别,两个字,只是,无法写出来,翻译出来就是很软很烂的柿子。广东话不管柿子叫柿子,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才想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用广东话说了一下,明白了,柿子,用广东话说,谐音就是厕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