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痛爱在纯真年代
(2010-10-28 15:04:01)
标签:
山楂树之恋电影杂谈娱乐 |
分类: 番式影视 |
电影描述了一段发生在1975年的中国爱情故事,是一部具有时代烙印的怀旧作品。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另外一部香港电影《岁月神偷》。一个是七十年代的乡村爱情故事,一个是六十年代的百姓生活故事,不一样的情节,类似的结局。
说到《岁月神偷》,在观众心中已经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虽然非港人无法体会那种苦涩的味道,但平实中的细腻还是感染了大多数的旁观者,走的是自然的温情路线。《山楂树之恋》则选择了文艺的纯情路线,在导演表现的“纯真”爱情背后,是由不少的完美主义堆积起来的自恋,甚至掺杂着一种时代优越感。其实纯,谁都有纯过的时候。
归根结底,这两部电影都是在纪念那个时代,时代是不复存在的,而感动是可以延续的。即使在快餐文化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会也需要这样具有怀旧风格的精神粮食,所以本质上我们是不予排斥的,更不会有代沟的隔阂,因为一个动人的好故事总是会感染人的。
纯粹的纯真的爱情,是《山楂树之恋》最根本的一条矛盾冲突线。影片中西村坪的那棵英雄山楂树有着很传奇的故事,主人公静秋因为编写关于山楂树的素材,和老三在这个村子里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爱。没有初吻,没有初夜,他们到最后也只是牵过小手,抱过小臂。因为时代的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在一起,而当他们可以在一起的时候,却又失去了彼此。对于静秋,她原本是不懂爱的。也许直到最后一刻,她都还不太明白,但是她知道世上那个对她最好的男孩没有了。
两部电影的结局都比较忧伤,同时选择了生离死别的情感线。在主人公悲伤的同时,他们也在岁月的蹉跎中成长,留低观众在戏外落泪。时代背景都只是铺垫,一个用爱情的语言,一个用亲情的语言描述那代人的经历,仅供众人回味。
当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这个小心经营的爱情服务时,怎样烘托出纯情的情调成为了首要的任务,而很多的随意也演变成了故意,多少显得不那么自然。
《山楂树之恋》虽然开始得比较俗套,但继续深挖下去也可以成为一个好听的故事,只是结果事与愿违。影片前半部分选择了用字幕代替旁白和剧情,简单的交代了复杂的时代背景,一笔带过了静秋与老三发展的一些承上启下的画面。这样表现手法虽然有剧组的苦衷,实际上却成为了最大的鸡肋,而且使用太多反倒影响了影片整体的流畅度。在细节方面,《山楂树之恋》也冒出了不少问题。比如静秋被塑造成了一个精神早熟,内心无知的角色;老三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痴情男;静秋的弟弟和妹妹在言行举止上又显得过分的成熟;静秋的朋友打胎之事又显得那个年代其实很不纯。
直到影片后半部分,剧情的发展才渐渐变得有意思起来,矛盾冲突一个个扑面而来,节奏也变得紧凑。韩国电影《假如爱有天意》,同样也是讲述了上一辈人的唯美之恋,故事情节设计迂回跌宕,感人至深。相比起来,《山楂树之恋》的结构过于单薄,只是为纯而纯,有些失去了爱情最原本的真挚。静秋与老三设计得太过于完美,反而不真实了。
从镜头中画面的捕捉,人物的把握,我们依稀能感受到张艺谋的韵味。但通篇的文艺范与想象中的不大一样,多少有些不适应。而女主角静秋与《我的父亲母亲》的招娣相比,少了些纯朴,多了些纯静。我们好像看到了另外一个感性的张艺谋,想要跟上他的步伐却怎么追也赶不上,最后还不小心被他感动了一番。
其实纯真的不是爱情,是那个年代。只是呢,现代人都爱装复古,真正去了解那些时代背后的辛酸的人并没有几个,他们大多时候纯粹是为了满足伪装一时自恋的欲望。影片中的情感牵引着那代人的小宇宙,令他们沉醉。他们心底最深处都会有一个静秋与老三的故事,也许他们从来没有勇气讲过,但现在能和家人一起来看这样的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幸福。文/番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