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最后的胡同〗

(2008-12-12 07:28:30)
标签:

胡同文化

大江

废墟

北京的胡同

会馆

情感

杂谈

分类: 北极看世界

     寻访最后的胡同            摄影/文:北极九段

〖寻访最后的胡同〗
http://www.huolieniao.net/attachment/Mon_0705/110_26975_b04fd4de6d5d835.jpg

 

做职业导游这么久,带团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北京,而我又特别喜欢那里的胡同。黄昏时分,坐上人力车,穿梭于北京的胡同,感受其独特的文化,不仅游客,连我自己也沉醉其中了!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北京的胡同大大小小有几千条之多,民谚有云“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它们围绕在紫禁城四周,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时下又快到年底了,记得2006年12月31日,我独自选择了这个暖阳照耀在白雪上的日子出门,自费去北京做回背包族,专门探访前门,对最具老北京市井风貌、史迹文物保存最完整的胡同进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触摸和亲近。作为导游我多次带团去北京,而每一次行程匆匆。而每年冬季则是我们旅游的淡季,这才使我急切地决定自费去寻访这段文化和历史,是因为我不想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

 

 

前门胡同是在2005年开始拆改,除重要文物建筑被保护、修缮外,其余建筑都要拆除,整片胡同将从这里消失。今年我十月带团去北京,发现这里已建成以民族传统商业、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等结合的特色商业区,2006年所见的胡同大部分胡同已被拆除,幸好还留有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等几条人去楼空的萧索胡同。因此在2006年最后一场大雪中给予我对北京前门大街是一缕飘忽的记忆。

〖寻访最后的胡同〗
 

      回想起2006年的最后一场雪下得很大,整个京城覆盖着厚厚一层雪,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白光。从朝阳门出发,我乘坐首都最快速度的公交工具抵达前门,从现代的高楼大厦间,通过时光一样的地铁隧道,抵达前门大栅栏这片老北京风貌和历史文化保存最完好的胡同。 

  由于之前在网上看到了大江胡同(原称大蒋家胡同)和小江胡同(原称小蒋家胡同),介绍说这两条胡同聚集了前门最主要的文化建筑,如会馆、戏楼和商铺等,尤其是正在修缮中的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民间戏楼——阳平会馆(也有人称之平阳会馆,目前正在争论中),所以我此行目的地就是这两条胡同和阳平会馆。

          

 

  到达前门,进入打磨厂胡同,拆改施工现场周围高高的围栏和拆改工程广告牌就进入了眼帘。整个前门的拆改已经进行了大半,打磨厂等胡同里的房屋一同消失了,成为一片废墟,被高高的围栏隔离。 

  我独自穿行在胡同拆除后的废墟间的小道上,看见茫茫白雪未能覆盖的断钻、石灰和木块,以及偶尔的残破的镂空木雕(估计是楼梁或者窗户上的木雕),看见到处带着浓重时间和历史痕迹的物件,我的心脏一阵痉挛。如果不是白雪最大限度地掩饰这些黑白的残砖烂瓦,我想我肯定会被这些穿越上百年时光来到我面前的事物哀伤得泪流满面。

〖寻访最后的胡同〗   

  在废墟的中间,部分比较高大的建筑还留存着其以往的容颜。如其中一座门楼,有清水脊,雕刻了花草、器皿、文房四宝,其中的宝瓶砖上雕刻有镂空的细绳,经历近百年的风吹雨打丝毫未损,如不仔细看还以为真有根绳子搭在砖雕上。它们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很幸运地被保护下来。有些确定被保护的、破败得厉害的建筑,还有工人在加班加点地对其进行修缮。它们像宠儿一样突兀在废墟里,证实了这里的确刚刚存在过几条极具老北京市井风貌和历史文化痕迹的胡同。而我作为幸运者,在这最后一刻目睹了这里很不完整的胡同文化,仅仅作为对失落心灵的小小抚慰。

http://www.huolieniao.net/attachment/Mon_0705/110_26975_3f4c3ee334ef562.jpg

     我实在无法想象,几年之后,后来的人们是否能记得,这里曾经是最有老北京市井风貌和史迹文物保存得最完美的胡同?我想,见过老北京胡同的人们只能在记忆里呈现它了,却无法在现实世界里搜寻到关于它的蛛丝马迹;而无缘见到它的人们,今后就只能凭借有限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并加以想象才能勉强了解胡同文化的一点印记。 

  那是明朝胡同留给世人的最后的一副容颜!

http://www.huolieniao.net/attachment/Mon_0705/110_26975_aba627cd0445a99.jpg 

  不知道是何种原因,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大部分还没有拆除。所以,我得以有幸看到这两个著名的胡同的一丝真实面容。 

  我在地铁门前的邮亭里卖报纸的大爷和胡同拆改现场的保安的帮助下,终于在拆得破烂不堪的胡同废墟深处找到了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穿过被拆除的胡同废墟,我到达了大江胡同,然后又进入小江胡同。大江胡同呈东西走向,西接大栅栏。小江胡同呈南北走向,连接在大江胡同的“腰”上。两条紧密连接,成“丁”字形。听巷口杂货店的大爷说,当时大江胡同非常繁华,发展迅速,后来紧接大江胡同发展出一条同样繁华的胡同,就是小江胡同。关于这两条胡同为什么以前名叫大小蒋家胡同,有坊间传说是因明朝有个姓蒋的将军曾经住过这里而得名,而有的书中说是因明朝的大学士、当过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的蒋冕曾经在这里住过而得名,但这两种说法在明清《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和《京师胡同志稿》中都找不到记载,但大小蒋家胡同在北京前门一带确实是明朝就有的老胡同了。

http://www.huolieniao.net/attachment/Mon_0705/110_26975_e0191b3b0670577.jpg 

  现在,原来居住在这里的所有居民,早已安置迁走,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和空荡荡的胡同。很多居民的屋门都被木板、凉席等钉死,有的门窗已经被人为砸坏。一些墙壁已经摧倒,砖和白灰散了一地。寒风吹过窗户,一些窗花纸和蜘蛛网在风里招摇。 

  一些老四合院和部分小院依然保持着多年前的样子。经历了尘沙磨砺的斗拱飞檐,承担上百年风吹雨打的青砖青瓦,积满灰尘的窗台和木雕窗格子,做工稍微粗糙的抱鼓型门墩儿,门顶上需要仔细才看清的刻有“紫气东来”等字的石刻门匾,被南来北往的脚步打磨过的老门槛,穿越时光来到现在的厚重的老木门上,以及老木门上已经失去作用的铁制门环、门扣……

http://www.huolieniao.net/attachment/Mon_0705/110_26975_1f15b0e346ce412.jpg 

  它们告诉人们,它们存在了多年,它们是时间,是文化,是历史,它们目睹前门胡同的产生和消失、兴旺和衰败,看到了老北京人们一代又一代的生活和变迁,它们穿越了风雨和时空,它们承载了历史和文化。 

  有时,我看着一个字刻就开始进入遐想,被几声汽笛声的提醒下才回归现实。而在现实世界里,这里始终充斥着一幅残败的景象——在风中簌簌作响的老槐树,在地上被风追赶得哧哧翻滚的枯叶,人迹罕至的道路,屋顶上刺向天空摇曳的干枯草丛……它们提醒我,这条胡同不日之后将消失,将在时空里化做灰尘,任何的遐想和怀念都无法阻挡人们的失落,任何对它进行记忆的文字和影像都无法治疗人们心里的疼痛。 

        行走在大江胡同和小江胡同里,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不断提醒自己去观察发现,或自言自语、叹息。胡同里极其安静,萧索得只是偶尔有一两个人经过。更多时候,胡同里安静得只有我独自一个人。我默默地看,默默地走。那一刻,这里仿佛就是我前世生活的地方,多少让人有些恍惚和失落。

 http://www.huolieniao.net/attachment/Mon_0705/110_26975_5f5370d31fa19a1.jpg

  其间,我看见有一位穿棉衣、戴毛帽、拄着拐杖蹒跚经过胡同的老人,他从远处缓缓而来,走走,停下瞧瞧,又走走,又停下瞧瞧,然后在我们的注视下缓缓远去、消失。我突然想,他是不是一生都在不停地穿过这条胡同?几段怀旧电影一样的影像在我脑海出现:这位老人从远处走来,在远处时,他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蹦蹦跳跳;当他离我越来越近,他像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满面春风;当他走过我们面前,他像一个青壮年男人,踌躇满志;当他走远,他成为一位蹒跚行走的老年人,风烛残年,弱不禁风。他的生命历程就好像这条胡同——将遗落,消失。 

  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胡同拆除后,这位老人剩余的生命是否还有寄托?这老北京胡同文化是否还有寄托。。。
希望各位喜欢旅游的朋友,有机会都应该来北京的老胡同转转。亲身感受其中最后一代胡同之美!

http://www.huolieniao.net/attachment/Mon_0705/110_26975_02a8541f222e5b8.jpg

我真诚的邀请你 (点击加入) 《阿里郎》博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