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旅行
作者:北极
http://sanso21kr.com.ne.kr/img1/fbunbar.gif
尊敬的博友们:作为导游的我,五月起是我们旅游旺季开始了,从今天起到25号我要连续出团三次,分别去四川海螺沟、峨眉山、山西五台山、云岗石窟、乔家大院等地!平时习惯于常常进入我参加的博圈和去博友的博客浏览点评,随着带团外出就暂别大家一阵子,真的你们已成为我网络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会想念大家的!今天去机场前写上一篇杂文《高贵的旅行》
http://sanso21kr.com.ne.kr/img1/fbunbar.gif
日复一日,每天的柴米油盐、上班下班,把光阴分割成片。坐在阳光与雨水的缝隙中仰视,渴望着清许如渠,甘如怡糖的生活。我如此没心没肺的妄想着。
某天,无意中翻阅到罗素的一篇文。书中写道:幸福的内容各有不同,它源于良善生活,为幸福作支撑。一语道出粗俗与高贵的分水岭。浑浑浊浊的我,打了个激棱。曾经妄图:吃好玩好,读些闲书,便是所谓的优质生活了。这是多么肤浅与可笑。陶潜的桃花源“采菊东篱下,悠然下南山”固然自得,但那是无数隐士向往之的。我等身为食五谷吃酱醋的凡人,只做得现实中人。陶渊明是避,他的遁世算不上良善。
何为良善?良,善也。良善生活,即扬其善的生活。罗素大师,诠注了——良善生活由爱的贯注与知识的引导而来。平时,人们曰提高生活质量,讲究生活档次,升华生活层面,物质的,精神的全要俱到。物质的且不说,精神的究竟要追求什么,没具体概述。罗素首先强化了爱。他所言的爱,不是随心随欲的博爱。有爱而无知识,有知识而无爱,都不能产生良善。盲目的爱,一味的愚忠,是热情的过度燃烧,谈不上“善”。反之,有学问却不付出爱心,骄傲自满,不予施舍,完全自私,更谈不上“善”。
良善,以爱为先。“爱,是一种情绪。”
罗素说。如何把爱倾注到别人身上,从而使别人愉悦,自己快乐,罗素强调:“最完美的爱,是乐意与善意的结合体。”是建立的和谐平等之上的。试想,一个富人想资助贫困大学生,到大学中直截了当的找到这个穷学生,然后给他在银行打一笔钱给他。这个学生未必感激。因为他是有自尊的人。不啖嗟来之食,是一个良好家庭最起码的教育。这个学生不可能硬生生受人之财。那么,施者,就要讲方法。比如,提供他或她到富人家做零工或去公司兼职的机会,让学生用劳动换来报酬。这样得者心安理得,施者两全其美,这才是爱得乐意与善意。
即便是学校帮困,给予生活补贴,也需人性化。据说,有一个大学在这方面做得较突出。学校负责人一般会观察学生在食堂就餐打卡的情况。如发现某学生一月平均每天不过5元消费且没有漏餐的记录,相关主管会默默地在这个学生卡上充200元值,以补济贫困学生的伙食。学校给予不多但刚好够贫困生的基本消费。无记名式的帮助,得者没有因穷而失面子,背上思想包袱。令学生感到了校方的帮助,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更加会珍惜学习机会,加倍努力。这种小雨润无声的爱,恰到好处的体现了爱的分寸与巧妙。这未偿不是幸福的一种表现。罗素以他细腻的感情赋予了爱的不凡意义。泛爱,博爱,滥爱,往往是粗糙之情绪。是不能给人给已带来快感的。
知识的引导,是良善的另一构造体。与人为善,离不开优良品格。而品德的修养与丰富的知识相互相承的。古人训:“养女不教如养猪”。这与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可同日而语。旧世,女子地位低下还要教育,何况七尺堂堂男子汉。那么,修德修才修学问,考秀才考举人,无一不与学识有关。“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才气,人便有了气质,有了性情,有了聪慧和谋略。而有了知识还得学会引导别人向善,帮助别人提升。导者,师也。授人学知,需高瞻远瞩而又谦恭谨慎,操行品质得与人榜样。孔子教学生上千人,他如果不是慎言慎行,行得正,坐得端,学问高,是万不能流芳千古的。
良善涵盖了爱的延伸与知识的传播。罗素没有坚持要主张人人学他或是强制性的让人服从他所说的“美德生活”。但他把睿智与幸福挂上了勾,给人们指出了幸福的诺亚方舟。他希望和睦的生活,聪颖而知性,良善而有度。我辈,吟读着这位哲学大师的警言时,心中禁不住叹自我之狭隘。
迷茫寂寞处,揽镜贴黄花,孤芳自赏。小日子在细碎的片断里折着光芒,想把它揣进怀中,却纠结成一团浮草。是罗素将良善诠解释出爱与修养的花萼,凝结成美德的繁华;有拨开云雾见日月之感,令我受益匪浅。原来,幸福本是一种施与,是一场高贵的旅行。http://sanso21kr.com.ne.kr/img1/fbunbar.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