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色天香话牡丹

(2008-04-20 07:49:43)
标签:

旅游

杂谈

分类: 北极精选
    国色天香话牡丹

文/北极九段 

牡丹,花朵硕大,秀韵多姿,荣华绝世,色可销魂,态可醉心,是繁荣昌盛,和平幸福,繁华与富足的象征。牡丹和凤凰组在一起便是一幅流传千年的幸福吉祥图。二者都是我的最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骚客用了许多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她的美,她的雍容华贵,她的国色天香,她的卓尔不群。http://www.gg88.net/A003/G0003/new/Wallpapers/v2_GG88.COM_.jpg

相传,牡丹原是产自京城的,那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皇威一夜之间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于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宽容的洛阳包容着牡丹,牡丹亦给了洛阳最辉煌的回报。每年的牡丹花季整个洛阳城花团锦簇,千朵万朵牡丹纵情开放,似“仙花开放满天庭, 万紫千红别有春,采得仙花下人世, 好分春色到凡尘. ”,如天女散花般惊天动地,使整个洛阳城祥云笼罩,香云缭绕。使人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有诗为证: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英是牡丹。http://bbs.xbaodi.com/attachments/pw/Fid_33/33_725_6c5278c877ccee8.jpg 

第一次真正的见到牡丹是初到杭州的时候,那年花港公园举行牡丹展,和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去观看,看到了第一眼,我便忘不掉,那姹紫嫣红的一片赤橙黄绿青蓝紫,美的惊艳。只是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大家说好看,也附和着说好看,不懂得牡丹的由来,更没有自己的理解,在络绎不绝的人群里,不过是走马观花而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记忆中也渐渐的淡忘了。http://www.hscixiu.com/PIC/20071139422224000.jpg

第二次真正近距离的见到牡丹是前两年去山东作为导游带团旅游,在蓬莱的一个公园里,一进公园。“天!眼前一片绚丽夺目!”半园子盛开的牡丹,一束束,一丛丛高贵的站在那里,轻轻的走到它的面前,那红得似烈火,橙的似黄金,白的似冰雪,粉的似朝霞,绿的似碧玉,还有红白相间的,粉白相间的,深绿淡绿相间的,美的叫人惊叹!美的令人不敢呼吸,很怕那是误入凡间的仙子给沾染上人间的污浊之气,那种美不是用任何语言能表达得了的,在它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在那一瞬间我分明体会到了两个词的真正含义: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游客们都忙着照相、留影。只有我痴痴的站在那里像见到久别的爱人一样不肯再动半步。一阵微风吹来,我闻到阵阵清香。哪能呢?《花为媒》中《报花名》一段明明唱的好:“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仙子压群芳,他却说牡丹虽美花不香”。可是我分明闻到了阵阵花香啊!缭缭绕绕,温香软玉,沁人心骨。http://www.plant.csdb.cn/sdb/images/photo/09030503087.JPG

喜欢牡丹,她不比玫瑰,玫瑰的花不大气,玫瑰的香不清淡,玫瑰的色太俗气;如果比牡丹做大家闺秀,那玫瑰仅仅是小家碧玉而已。喜欢牡丹,不比百合,百合的色太单调,百合的花太娇贵,唯有牡丹,高贵典雅,富丽端庄,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惧皇威,一身傲骨敲起来铮铮的响。真可谓:华贵秀姿压群芳,刚心气节高万卉。

花儿是有生命的,花儿亦是有灵性的,花儿亦是有品位的,人也何尝不是如此?也许你腰缠万贯,也许你服饰上奢华无比;也许你家宅中堆金积玉;但充其量那是富贵的象征,决不是高贵,虽是一字之差,却毫之千里,因为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

因为喜欢牡丹,所以洛阳成了我最思念的地方之一。前几天看新闻,说荷泽已有几百个牡丹品种,数千亩牡丹田,每逢花季,曹州牡丹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蔚为壮观。但是骨子里还是认为洛阳的牡丹是最为正宗的。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什么时候能在牡丹盛开的时候到洛阳去呢?在那天上祥云笼罩,地上香雾缭绕的城市里,沐浴着空气里得香气,携着爱人的手,相依相偎,同欢同乐,那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真是快乐似神仙啊!

http://bbs.ly.ha.cn/UploadFile/2004-9/2004981521481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泡茶好心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