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缸子”风波
(2011-03-11 12:57:57)分类: 家有一儿名铜铜 |
3月8日,铜宝本学期开学以来最高兴的一次入园。当天,小家伙略微是有点感冒症状的,如果换以前,兴许铜妈就放弃送园了,当目睹到铜宝如此高兴时,铜妈有起初的犹豫态度转变为坚决:送吧,别轻易地打破孩子的入园习惯!
事件起因
入园是铜妈送铜宝进去的,这也是当天征求了铜宝的意见后这样做的。当母子俩手拉手来到教室门口,向负责生活起居的L老师和其中一位负责教学的X老师打过招呼后。传来L老师这样的一段话:“哎呀,你看你这个儿呀!那个喝水的缸子就是不知道放回原处呀。都给他说了好几次了,就是不改呀!”
铜妈难为情地等老师说完,根据当日早晨刚刚了解的情况,不由自住地笑着回复L老师:“哦,L老师,听铜铜说有这样的情况,说是有小朋友沾了他的位置,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缸子该放哪里了。”话没说完。
L老师:“那有呀!人家的缸子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放着……。”
等L老师说完,我弯下身子,拉着铜宝的手,笑着和他说话:“宝贝,刚才L老师也说过了,喝了水的缸子要放回原处。”
铜宝的小手试图想堵住铜妈的嘴。在外人看来,像是要动手“扑闪”铜妈的脸。
身后传来L老师一声“哎”!
一幕过后,生活老师又变回和蔼,欲拉铜宝的手按每天的入园习惯,去洗手间洗手。
铜宝侧着身,应该是想着刚才的事情,不肯让老师拉手。
L老师继续又蔼地让铜宝搬张椅子坐到座位前。
铜宝一一照做:先是洗手,后又回来搬了椅子,面无表情地去找座位。
铜妈寒暄着让老师多费心。
转而又看到面无表情地铜宝坐到位子上,眼睛朝向别处,不是平常那样对着窗户,等铜妈摆手后再忙别的。
铜妈在窗外比平时等了“许久”,在等铜宝的“挥手”,却迟迟没有等到。
那一刻,铜妈读出了孩子的委屈,在孩子转脸的那一刹那。
铜妈的内心有一种揪心的疼痛,是有了铜宝以来最难形容、最难比喻的一种疼痛,仅仅源于铜宝。
铜妈走出教室几步,不放心地又找了个由头回去和X老师说:“老师,我把孩子的外套放教室吧,一起来送的邻居回去了(找此由头)。还有老师,XX铜今天是开学以来最高兴、最愉快的一次入学,……老师费心吧。”
解读“缸子”
关于缸子事件,铜妈了解一些,但了解不全面、不彻底。
缸子,是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用来喝水的,早饭有豆浆时也拿他用来喝豆浆。
幼儿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配有一个学号,水房的墙上张贴一个个带有学号的放缸子的小洞,用来盛放它。
当老师第一次反映铜宝不知道把缸子放回原处时,铜妈和铜奶奶回家后正面和铜宝交流了此事,之后也会通过游戏的方式,旁敲侧击引导孩子“东西要放回原处,幼儿园喝水的缸子也要放回原处。”
当老师又反映时,铜宝说,缸子的学号没了。于是,铜妈拿着自行写好的学号与老师商量要不要贴上。老师考虑到统一问题,拒绝了。
当老师再次反映时,铜奶奶向铜宝了解到,缸子的位置被别的小朋友占用了。
于是,就在当天早晨,铜妈清清楚楚地听到铜宝和铜奶奶的对话:
铜奶奶说:“要是30号小朋友的缸子放在你的位置上呀,你就把它先放回30号,再把你的缸子放回你的位置上。”铜妈认可铜奶奶此时的教育方式。
铜宝非常高兴的回答铜奶奶:“奶奶,那要是10号的小朋友占了我的位置呀,我就把10号的缸子放到10号位置上,再把我的缸子放到我的位置上。”
铜奶奶说:“对呀,你真聪明!”
心境起伏
铜妈从铜宝幼儿园出来,脑子里充斥着刚刚发生的一幕,想到孩子的眼神,孩子的委屈,忍不住潸然泪下。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呀?!
铜妈充分相信铜宝说的有“缸子的位置被别的小朋友占用了”的情况,凭铜妈对铜宝的了解。
铜妈当时没有继续回复L老师,一是内心里已有了挣扎:是孩子表达的不清楚?或者大人的理解有差错?再或者或许仅有一次缸子位置被小朋友占有的情况,而老师并不清楚?二是,恰送园高峰,不断地有家长进来送孩子,不能够耽误老师们和其余孩子家长的短暂交流时间。
说起短暂,铜妈不得不多絮叨几句,铜宝入读的幼儿园是一家公办园、市实验园、市重点园、师范类幼儿园,有着公立幼儿园共有的优点,也存在着公立幼儿园共有的弊端。比如,与家长沟通少,特别少。加之去年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幼儿园安全隐患事件,该所幼儿园的防范措施更加严谨,更加断绝了家长们与老师们的沟通。
打探事件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呀?!铜妈一定要问问清楚。
铜妈到办公室后最先做的第一件事,是向铜奶奶打了一个电话,尽可能地从她那里多了解一些情况,顺便絮叨了今早事件。
第二件事情,就是等着孩子们吃完早饭,盘算着老师有点空了,郑重其事的和L老师通了一个电话。
铜妈:“你好,L老师。我是XX铜的妈妈。打扰您了,现在说话方便吗。”
说实话,L非常客气:“恩,有空的。”
铜妈:“XX铜现在玩得好吗?(我想问问孩子的情绪有没有因今早的情况受所影响)”
L老师:“恩,挺高兴的,这不带着孩子们在教室外玩滑梯呢。”
听到此话,铜妈心里总算好受些,“孩子毕竟是孩子,忘事快”,铜妈心想。
铜妈:“您看,我就是想和您沟通喝水缸子的问题,之前一直想问清楚,早晨送园时看老师们都忙,接孩子时也挺忙,总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所以,也只好在电话里向您打听这个事情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呀?那个喝水的缸子,孩子们什么时候用?应该是放哪儿?”
L老师:“孩子们白天喝水时用它。不喝了就先放水池子旁……然后再放到原处。”铜妈理解的是这样,个别地方措辞可能会不准。
铜妈若有所思。继续沟通:“哦,我明白些了。那XX铜之前说的,缸子上的号码看不见了,兴许是放到水池旁时,被左右的缸子挡住了,而他不知道分别转悠着找找学号。”
L老师:“是有这个情况,所以他老抹着眼泪来找我问缸子。”
铜妈:“我现在有点明白,XX铜之前说的缸子号码‘没了’,言外之意不是号码消失了,而是被东西挡住了。”
L老师:“恩,有可能。”
(铜宝曾向铜妈和家人提起,缸子学号没了的问题,铜宝理解的所谓“没了”其实是大人说的“看不到了”。看不到,而不是看不清。看不到,是“有”,但现在没看到;看不清,是“没有”,所以看不清。)
铜妈:“那老师,您看啊,咱早上对话的那个情况呀。也许呀,是孩子小表达不清,又或者是大人理解不透,孩
子说过,自己缸子的位置有被人占了的情况。今儿早,我在穿衣服,还听见孩子的奶奶在引导孩子……”
铜妈没说完,生活老师接话了:“恩,有这个情况!”
L老师由早晨的否认更改为证实!!!
铜妈一头雾水。
周旋经过
铜妈又提,当天早上铜宝和铜奶奶的对话。又提:“您看,我们在家也会适当的找机会引导孩子东西要放回原处。可几次下来,孩子都不让我们提‘缸子的事儿了’,好像成了孩子的一个‘短处’。XX铜是老人帮着我带大的,再者说,家里四口大人看这一个孩子,所以自理能力比别的小朋友弱些。我们也知道,老师为此费心不少。”
L老师:“不用这么客气,其实孩子还算不错的。也听话。我平时也会把缸子拿出来教孩子认数……”铜妈想到,L老师曾向铜奶奶提出让孩子认学号的事情。
铜妈忍不住插言了:“老师,其实我家孩子不仅认数,而且认字,孩子的识字量在我看来,是同龄孩子中比较优秀的了。可能就是孩子的这种思维能力,不知道转着缸子找找号码,我们平时在家帮助的多了,所以错误在我,在我们做家长的。”
L老师的谈话一直很客气,铜妈也一直回以客气。
铜妈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先承认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并作为家中表示会上心帮助孩子改变这种情况,也烦劳L老师多费心;二是,择日不如撞日,我想就在今晚请L老师还有另两位老师一起吃顿便饭。
铜妈是想通过吃饭,对此事,对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能有个更深的了解,也希望借此让老师们能对铜宝能有个了解。
当然,关于饭局一事,几次下来,老师们婉拒了。
铜妈借当天的“三八妇女节”给每一位老师有了所表示。
俗吗?多余吗?……铜妈门扪自问!
铜妈这样做,心里反而有七上八下变为踏实了!
是呀,高高兴兴一早去上学去的孩子,劈头盖脸被老师批了一顿;铜妈下意识地辩解,被老师当场否定;铜妈回头去了解情况,老师又由否定更正为肯定,其态度和善、和蔼,善解人意……
铜妈却没有纠结于老师对孩子的当面否认一事?!
这在没做妈妈之前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在铜宝上幼儿园之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可当铜妈做了妈妈,铜宝上了幼儿园,铜妈就这样做了。
铜妈学着理解与宽容——不会得理不饶人,
学着事情点到位置——不会没完没了,
学着不卑不亢——不会不谈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平息事件
晚上睡觉时间,铜妈和铜宝聊天。
间隙,铜妈认真的和铜宝说:“我今天送完宝贝后,和你们L老师打了个电话。说你们正在打滑梯呢。然后L老师给我说起,你缸子的位置被人占了的事情。老师说她记错了,铜铜说的没错。还委托妈妈给你说对不起了呢。”
铜宝并不搭话,继续和铜妈嬉闹别的。铜妈想,小家伙应该是听进去了。
对话X老师
3月9日,铜妈思前想后,晚上时间就8日事件与X老师通了个电话。
铜妈与X老师寒暄过后表达了三个意思:一,孩子没撒谎:因为孩子太小,铜妈觉得不适宜就此事再向他提起,所以替铜宝向X老师说明。
二、认可L老师的辛勤付出:铜妈和家人之前认可L老师的辛苦要多于另外两位老师。通过此事件后,铜妈和家人更加体谅L老师的辛苦付出。并举例说明,铜宝是四个大人在照看一个孩子,还会有惹大人着急的时候,更何况一个L老师每天要照看那么多的孩子。
三、因为X老师的在场,所以借电话特向X老师说明,也仅向X老师一人沟通,到此而已。
X老师很客气地在对话里提到了“纠正”:
铜妈借此话题向老师表明:铜妈打此电话,并无让老师“纠正”之意。一则,老师们是幼教专业出身,有许多铜妈应该学习的地方;二则,作为孩子的幼儿园老师,不仅幼儿园、包括业余培训班老师,不仅孩子、包括家长都应该对老师们有最起码的尊重。更何况,L老师年长铜妈一轮,撇下师生关系,私下更应该以阿姨身份尊称。三则,铜妈也有失误,不应该在当时情况下对这L老师的“问话”,应私下和老师单独沟通,这一点尤为重要。
总之,希望老师别有其它想法。
铜妈寄予
此事,于铜妈,应该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尾。
愿铜宝在幼儿园里能一直捕捉着他的快乐;
愿在处理此类事件时,铜妈能够多动动脑筋;
愿老师们能够多注意方式和方法。
老师们辛苦了!
加油,铜宝!
向每一位身为孩子父母者致敬!
铜妈收笔
以此来记录孩子幼儿园生涯的“五味”生活,记录当铜妈后的心境。
此行为为铜妈做事风格,如有高见,请留下金言,铜妈定会用心揣摩。在此言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