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家"赶会"(寻根)

(2008-12-01 12:22:52)
标签:

赶会

分类: 情感方程式

    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初二,在我的老家有一个民间风俗——“过会”。每年的这一天,各家的亲戚朋友都来我们村“赶会”(主人称“过会”,客人称“赶会”),而客商们早在初一甚至几天前就将村里大街上的某处位置提前占下,搭好帐篷,摆上衣服、鞋帽、饰品、床上用品,甚至农具外,还会有冰糖葫芦、炸油条,炸油糕、棉花糖等小吃,等候那一天赶会的人来采购。于是,当在大街的墙上看到“有人占下”四个大字的时候,那一定是奔着这个村的“会”而来。

 

    在儿时的记忆里,“过会”这种场景的热闹程度不次于过年。记忆中最深的要属“会”上的搭台唱大戏。在“会”的几天前,村里就搭起了舞台开起了唱,我们儿时的几个玩伴结伴一起去看戏,像模像样地站在戏台前看着舞台上画着个大花脸的他们习武弄文,唱念做打。我们的兴趣其实不在戏上,最多是想看看他们大花脸的背后卸过妆后的模样,仅此而已。更多的是在戏台下的小零食摊上,瓜子、花生、糖果、江米条、油糕等这些现在孩子不足为奇的东西,而那时却是我们心目中的美食。我小的时候常随爷爷去看戏,一场戏结束后,零食也就吃得差不多了。不过,类似于戏种《窦娥冤》、《卷席筒》等我还是在这样的熏陶中看懂了。

 

     在儿时的记忆里,我常盼着“过会”。过会前的一个星期甚至前半个月,街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叫卖声,能解口馋是当然得了;除了盼着自家“过会”外,还盼着去姥姥家、姑姑家、表姐家等去“赶会”。主要是大人们会在“会”上给我们置办换季的新衣,尤其是过年的新衣,那真是一幅热闹的场景,用“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来形容好不夸张。记忆中有一年,母亲好像花了70块钱给我买了件粉底带黑点的上衣,两个口袋及袖领处还精心做了美丽的花边,甚是漂亮。从拥有这件衣服至过年,我在一种美美地满足中度过,直到现在得意的是,穿了几年都没遇见如今所谓的“撞衫”,可想而知,那集市该有多大?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自十几岁在外求学至今,我很少有机会再回家“赶会”了。这一次,我和铜爸俩人开车回家奔会而去,之前,在回与不回中,我犹豫不定。最后,还是想回家给父母帮帮忙,看看亲戚朋友,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只是如今,村里一个月有好几个集会,再加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人的吃穿用已不再选在集市上采购了。“会”依然,戏台依然,亲戚依然,人群依然,而“会”的这种热闹的场景远不如以前。

 

    这次回家“赶会”,铜爸虽说是第二次,感受却很独特。一家子亲戚在姨家吃了一半,甩手起身又赶往我家去吃,好不热闹。晚饭后他随我一同去拜访我儿时的启蒙老师,她家的场景更让他长了“见识”,家里的一朋友喝得酩酊大醉,对于“赶会”却做出了形象而恰当的描绘——流水席(一拨儿人吃完,接着换筷子换另一拨人吃),不管认识与否,坐在一起就是朋友。直到我们临出门,他还握着铜爸的手不放,那热情,就如同他就是这家的主人。

 

    第二天临走时,我的姥姥热情地对铜爸说,明年的三月初二上她家赶会来吧。已83岁的她除了略微有点耳背外,身体硬朗。而在外工作的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想回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写此文,记录“赶会”,重温儿时的记忆,记录我的赶会情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英雄救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