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巧的犯罪电影要展示人性还是社会性

标签:
娱乐电影社会性人性文艺片 |
分类: 乱侃 |
讨巧的犯罪电影要展示人性还是社会性
文/马庆云
我前些天批评电影《心迷宫》有个凑合的故事而没有情怀,遭遇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围攻,更有大姐当面说,我们要维护小成本文艺片,这样中国电影才有未来。电影评论首先没有任何义务帮助任何电影维护口碑,评论要做的,是批评自由的事情。同时,《心迷宫》这样的所谓的犯罪电影,如果能形成气候,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电影坚持现实主义批判价值的巨大损伤,我们几代电影人开创的局面,可能就让这种电影毁掉了。
最近两年来,有几部电影值得拿出来一起说说。首先是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奖的《白日焰火》。我对其早有过评论,至于其获奖运作的路数,也有过文章叙述。然后便是在上海电影节上获奖的《烈日灼心》,我对其批评,有文章可见,百度电影名加我的名字即可。接下来,便是这部在青年电影展上装傲娇的《心迷宫》,我对其具体的批评,百度电影名加我名字可得。最后,是正在上映的《我是证人》。我对其前几天也有评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打着人性的旗号。
非常有趣的事情是,《我是证人》,很可能是四部犯罪电影中,最商业化的,而且可能是票房最理想的,但网友对它的口碑非常不好。估计,不过是喜欢黑杨幂和鹿晗的影迷发挥的作用力罢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是证人》是这四部电影中,最有看点的,最商业化的。为何口碑却与前三部差距这么大?不过是因为,这类犯罪电影更适合伪装成文艺片,而《我是证人》没有进行这种伪装罢了。我这里必须强调一下个人观点,四部电影,均为烂片。
当年,《那些年》刚火爆之后,我写文章说,中国青年喜欢感慨自己的青春,容颜易逝,而美国青年喜欢通过特效片畅想未来,我们还是应该多往前看,少往已经过去的时光看,毕竟,大好未来,还在前边。当时,很多热爱青春电影的读者对我的言论颇有微词。可是,没过半年,青春电影集体滑铁卢。乃至于最近的《既然青春留不住》,票房惨淡成了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了。现在的犯罪电影,实际上走的,还是当年青春电影一拥而上的老路子,烂大街,在2016年必然显现出来。
这四部被拎出来示众的电影,共同的问题是什么呢?一边是使劲地手捏人性,让剧情人物在扭曲的剧情上进行杀戮与所谓的人性挣扎,一边呢?又是社会性的缺失,丝毫看不到人物所生活的时代与地域,更看不到电影本身的社会学价值。《白日焰火》,真个是什么时代都不是,无丝毫的社会痕迹,要不是搞个东北的拍摄环境,简直连基本人物环境都没有,又加上一口台北腔的桂纶镁,更是四不像,十分丢人现眼。何谈什么故事的时代背景呢?
《烈日灼心》更是媚俗之作,一点社会环境都没有了,全部人物活在真空里边,丝毫看不出它的社会环境要素。这种故事,随便改改,一个剧本能写一百个类似故事,没大意思,更无社会批判价值。所谓的人性挣扎,好低端,好简陋的。《心迷宫》更是恬不知耻,打着农村的旗号,却丝毫看不出农村的文化环境味道来,陋到家,说的,简直就是它们。《我是证人》在这一点上,做的稍微好一点,毕竟编剧顾小白是《人山人海》、《红色康拜因》这样实打实的文艺片的编剧,他愿意抓一下时代与地域。然而,也无卵用。
犯罪电影,要的,不是手捏的人性,而是社会性,尤其是具备批判价值的社会性,和这种批判的时代性。四部拉出来示众的电影,全部软趴了。举个例子。《熔炉》、《素媛》这样的电影,也是一定意义上的犯罪电影,也是人性挣扎。但是,我们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两部电影中的人物,绝对不是互相的“杀”与“迫害”,无关乎其它社会群体,相反,他们彼此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对大时代与大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社会性的批判价值,要比几个人互相杀一下便美其名曰展示人性有良心的多。电影的正路子,不是小圈子里边的杀戮人性,而是大社会上的社会性,尤其在这种社会性中找时代价值。
《白日焰火》、《烈日灼心》、《心迷宫》、《我是证人》,作为犯罪电影而来,首先便是社会批判性的缺失,一部社会批判价值已经没有的阉人型电影,还谈什么艺术价值呢?缺少社会性的所谓人性,无根之水,一分钟免费可以听八段的玩意儿。还是那句话,只有坚持现实主义,才能基于现实写好犯罪电影,凭空说雾,出来的都是霾。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马庆云【xuezhemaqing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