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彼岸》:甲板上卖肉的章子怡演绎了民族史诗

标签:
娱乐史诗苦难民族影迷 |
分类: 乱侃 |
《太平轮·彼岸》:甲板上卖肉的章子怡演绎了民族史诗
文/马庆云
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彼岸》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史诗级电影,我确信这一点。然而,我更应该向我的读者增加这样一件事情。我观影的时候,顺路叫了一位师兄的弟子,孩子是文艺理论方向的研究生毕业。他看到一半有余的时候,说自己看不下去,离场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太平轮·彼岸》,从电影的叙事节奏方面来论,显然是与好莱坞式的快节奏截然对立的。吴宇森的这部电影,甚至于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透露着沉稳大气。这种沉稳大气,造成一种舒缓悠长的审美风格。看懂的人,能从每一处画面中看到顿挫的史诗,而看不懂的人,则必然觉得,这片子拖沓臃肿,不会讲故事。
当我们习惯于某些爆米花电影的小高潮夹击推送大高潮的叙事节奏之后,很多影迷开始固执地认为,那才是正确的讲述故事的方式。实际上,这些爆米花娱乐电影,把我们带入了一种新兴的浮躁当中。我们太满足于技巧带来的新奇刺激,太忽略了平淡无奇中蕴藏的美学价值。《太平轮·彼岸》,实际上就是在讲一个后者风格的故事,它不重视小高潮与大高潮运用的节奏问题,因为它的每一个桥段,都自成诗性气质。
2013年,德国导演爱德嘉·莱兹的电影《另一个故乡》上映,在西欧引起极大关注。这部电影也是以慢节奏地方式,展现出一幅宏伟的民族史诗画卷。这部电影,非常值得国内影迷注意。吴宇森的《太平轮》在叙事节奏与史诗画面的把控上,与《另一个故乡》很相似。我觉得,史诗电影往往不会按着惯常的商业节奏叙事,相反,它会在一种舒缓中寻找某种悠远的意境美学。
我们当下,如果连文艺理论专业毕业的硕士生都安心不下,都无法看完这部《太平轮》的话,那我们这个时代,到底已经浮躁到了什么程度了?这也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的根本原因。看不懂,看不进去,全民浮躁,这么走下去,这个民族必然没有任何希望了。
《太平轮》的时代价值也正在于,将历史灾难呈现出来,不为廉价煽情,而为民族不再重新走向覆灭服务。中国应该多一些灾难电影,尤其是历史灾难电影,才能很好地给浮躁的影迷以醍醐灌顶之力。当一个民族沉稳大气之时,才能深思自己的历史教训,才能全民一起走向光明的地方。而我们,不仅缺少这种思考的能力,甚至于缺少能让我们思考的艺术作品。
反观《太平轮》,真个把所有桥段都拍出了史诗的感觉。即使是章子怡在甲板上被班头儿后立式性侵犯,都能在残缺的夹缝中,看到那张刻满了民族苦难的面容,白鸽飞起,乱入其中,一个民族的沧桑,立现画面当中。吴宇森自然懂得如何讨好爆米花式的影迷,如何以快节奏挑逗这帮人的胃口,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不愿意丢弃自己在《太平轮》中的史诗追求。借此,苛责该片节奏缓慢的影迷,早已将自己拉往LOW到脚面的程度上。
当然,《太平轮·彼岸》也有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对民族灾难的讲述方式,缺少自身的话语语境。《太平轮》有向《泰坦尼克号》学习如何营造灾难的地方,整个故事的依托点,也全然是学习《尼克号》的。每个民族,都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讲故事的方式,《太平轮》在“独属于”方面失语了。
我的愿望是,未来中国人能学会用自己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民族苦难,而非拿着西方模板套搬出一个二号来。民族苦难,是巨大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最讲求原原本本,如果我们学会了原原本本地陈述,也便学会了如何用自己民族的方式讲历史苦难了。当然,讲述苦难,只为不再苦难。不再苦难的根本,还在于民族苦难故事讲述之后,有一颗颗可以真正进行思考苦难的头颅。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马庆云【xuezhemaqing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