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路人甲》:绝望香港的典型代表作

(2015-07-02 21:21:33)
标签:

娱乐

苦难

尔冬升

香港

生态

分类: 乱侃

《我是路人甲》:绝望香港的典型代表作

/马庆云

尔冬升导演的电影《我是路人甲》是一部可以看的影片。在肯定这一点之后,我觉得应该把这部电影与顾长卫导演的《微爱》对比一下。甚至于还可以加上老马的大哥主投的电影《疯狂的导演》,一起对比着聊一聊。

在底层情怀一面而言,尔冬升的《我是路人甲》做的最好,这也是影片让人根本不忍有任何过分批评的地方。如果说,上边提到的三部电影,都是以拍影视剧为题材的话,那《我是路人甲》实在是抓住了影视剧行业中的最底层——群众演员。中国电影缺少向底层看的勇气,单凭中一点,尔冬升应该获得极高且应有的尊重。

《微爱》和《疯狂的导演》,题材甚至故事发展脉络上,都极其相似,《微爱》至少在故事架构上“借鉴”了《疯狂的导演》。这两部戏,都是以编剧、导演如何运作一部电影为故事核,也都是遭遇各种不靠谱的扯犊子事件。整个戏码看下来,其实也是在说,电影人不容易,蛮辛苦的。

但我们应该注意尔冬升导演的这部《我是路人甲》的结尾部分。男女一号拉着手在各种片场狂奔,他们所追求的演绎事业,却没有任何希望可言。我们要注意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一点,整体意志上的绝望性!

《疯狂的导演》,最后的戏码是哥几个玩戏不成,来开酒吧了,而且还调侃着跟新人导演打趣,让新旧形成一种循环交替。《微爱》最后的戏码,是傻小子成了,有投资了,要玩戏了。前者,是笑着说出苦难,后者是,笑着迎接成功。但为何《我是路人甲》却笑着让你绝望于所奋斗的事业呢?这是看这些较为有情怀的电影,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疯狂的导演》和《微爱》是大陆的编剧,而《我是路人甲》则是香港尔冬升自编自导。这种结局的差别性,很大程度上说明着大陆与香港文艺心态的迥异。大量港产电影,最终表达的,都是对现世的绝望情怀,诸位感兴趣的,可以去仔细观察一下。不光尔冬升这部电影,甚至于近来彭浩翔的《人间小团圆》,更早的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等。

大陆文化生态,很少表现出绝望的意志来,都是或调侃苦难,或从苦难中看到光明。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是近年来最苦难的电影之一,但结局却是从苦难中走向光明,是“张国立”与一个小女孩组建了爷爷与孙女的关系,最后又形成一个家族。

香港的文艺作品,只要是正经的现实主义的文艺,大多有看不到光明的绝望感存在。拿《我是路人甲》来论,全部的角色,均未获得任何所谓的成功,都过着艰辛的生活,住了破陋的房屋,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乃至于男女一号虽然暂时牵手,都让人看不到任何事业上的成功,看不到用以吃饭的饭碗可以平整。

当然,这种结局的差异性,并无高低之分,只是不同文化生态环境成长造就的。大陆文化生态,是一个几千年的苦难生态史。这种环境,造成文化生态里边,对苦难的表达更具备老人气质。什么是老人气质呢?老人气质,就是笑着说出自己的苦难来。

《我是路人甲》:绝望香港的典型代表作

香港文化生态则不同。这个地方,有文化可言,亦不过百年时间。这更像是一个孤岛杂交文化。郭富城主演的《浮城大亨》很能代表整个香港文化群像——洋人强奸船女所生的洋杂儿罢了。洋杂儿,出自《浮城大亨》,笔者无任何诋毁香港文化的意思,相反,很尊重这种文化生态。

这种洋杂文化,缺少苦难的根基,没有历史苦难的积淀,所以,对抗苦难的方式,大多是不足以像“老人”一般的。同时,它又处于一种双向排斥的状态中。既排斥自己历史上的船民时代,又排斥洋人带来的殖民时期。这种互相排斥,早就香港文化生态中,经常有“看不到希望”的错觉。整个香港人群,缺少希望感。

这便造成香港剧作家的作品,大多过度绝望。《我是路人甲》便亦可以归为此类。以大陆编剧眼光来看,横店并非绝望之地,相反,它真真切切地正在成就着大量有志之士的演绎梦想。大陆电影人,往往喜欢绝望中获得希望力量,从而更加振奋。尔冬升老师则与我们不同。这种不同,或许没有谁高谁低,文化差异而已。

 

公众号推荐:

如何从月薪900到年入50万?

微信输入【cai-neng】,老马为您解密。


 随文推荐老马精彩电影节目一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