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心灵鸡汤版PPT的无病呻吟

标签:
娱乐韩寒郭敬明后会无期心灵鸡汤 |
分类: 乱侃 |
《后会无期》:心灵鸡汤版PPT的无病呻吟
马庆云/文
与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营销方式不同,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在前期的电影海报、宣传预告片等物料上都少之又少,甚至无法让影迷通过这些前期的物料品了解任何一点关于电影的质量与成色。有营销学的爱好者说,这是韩寒不走寻常路,他正在试图用饥饿营销的方式来实现票房最大化。但是,当我们观影结束后便会发现,不是该部电影前期的宣发多有特点,而是《后会无期》真心剪辑不出像样子的预告片来,更何况一张还说得过去的电影原景海报。
郭敬明的小时代电影系列,虽在在电影内容上渲染无度的浮华,在技巧表达与影像叙事上都很难及格,但是,郭敬明知道依靠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形式主义的东西,让自己的电影系列至少在视觉上物有所值。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拥有郭敬明电影的一切毛病,却仍然学不会小时代的精打细作的拍摄方式。
郭敬明在小时代中讲的是一群女青年积极参与时代的商业故事,虽然逻辑能力上尽显低端,却也没有离群索居。韩寒反其道而行,试图“妖魔化”文艺青年,用无病呻吟的离群索居方式制造一次毫无价值的旅行,然后给这次旅行的全部照片贴上几句伪文艺青年的心灵鸡汤,就开始糊弄自己的粉丝了。这些腾空飘渺的旅行照片贴上心灵鸡汤的韩寒语录之后,便以每秒钟24张的PPT播放速度,传递给影迷了。郭敬明也做PPT,却每一张认认真真,至少在形式上干的漂亮,韩寒的PPT却粗糙混乱,连最后的一点照片拍摄质量都不讲求。
当然,韩寒犯了跟郭敬明起步阶段的电影一样的大毛病,文字大于影像。职业作家专场电影圈做戏,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摆脱自身的文字想象力远远大于镜头语言想象力的问题。所以,在《后会无期》中,我们能看到的,不是有价值与有趣味的镜头桥段来推进故事发展,而是韩式风格的对白台词在做强弩之末。韩寒还是在拿自己的文字讲故事,虽然这次的故事搭配上了成色很差的PPT图片。
在这场文字大于影像的视觉混搭面前,韩寒亦并未恰如其分的思考生活或者是其试图思考的生命的价值本体问题。欧洲有句古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换一个,韩寒一思考,稍微有点哲学智力的读书人也都会发笑。韩寒依旧拿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痛苦再说事儿,人生迷惘,人世充满不信任,人类的追求是否可笑等等。这些正在转入成年的孩子苦闷的东西,被韩寒发酵的十分充分,却只能在发酵的酵母菌中做痛苦地表情,而无法实现思考上的质的飞跃。与其说韩寒在思考,不如说韩寒在撩拨自己的那么一点不成熟的小愁苦罢了。
以犀利出道的韩寒,并未从青春期的叛逆走入中年期的沉稳思考,甚至也没有借着那种叛逆来一种对现实主义的直面,比如贾樟柯的一些作品,他误入了什么歧途呢?他误入了自我意淫思想的歧途,在这个路径上,以为抒发一下自己的小愁苦就文艺青年了一般。实际上,文艺青年四个字,正是让韩寒式的这种无头脑的思考给玷污掉的。
韩寒在《后会无期》中根本没有学会如何讲通顺一个电影故事,当然,如果我们认为电影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的话。他太迷恋于自己的文字,与文字生发出来的自然景观。在该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海,看到公路,看到戈壁等等,这些看似粗粝的东西,不过是韩寒试图给自己文字的不成熟贴上一个苍老稳重的标签罢了。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与郭敬明拿富丽堂皇的服化道给自己贴金有什么两样吗?别无二致!
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他们都急于代表青年,或者更具体地说,急于代表自己所贴标签的青年,韩寒式的文艺,郭敬明式的商业,进则郭敬明,退则韩寒。可是,当我们仔细思考便会发现,他们俩实乃是给两种脑子不健全的青年各自留了精神家园上的具备归属感的商业偶像罢了。韩寒在如何用影像语言讲故事的道路上,要缴纳的学费,只会比郭敬明多,不会比他少。
若不先安分地讲好一个故事,那影迷在饥饿营销之后,可能会进一次影院,但是,第二次呢?难道真要让影迷跟韩寒电影后会无期吗?
本文独家博客发布,转载或约稿请联系QQ:595626517.若有意进一步阅读老马电影评论文章,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公众号: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