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国每户百元空气治污费如同地震灾区收救灾款

标签:
节目整体我在用以事例杂谈 |
分类: 乱侃 |
河北安国每户百元空气治污费如同地震灾区收救灾款
文/马庆云
今天早晨,河北新闻网刊载新闻,河北安国政府绑定暖气费,向每户市民收取一百元空气治污费。“记者了解到,10月份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具体包括京津冀蒙晋鲁六个省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
2013年以来,河北各地天气污染指数一路蹿红,与以往石家庄等诸多河北城市汇报晴朗天数每年递增的叫好态势不同,地方政府开始主导舆论对天气叫差。我曾写《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河北独占五魁背后的焦虑》一文,认为舆论主导叫差河北多地天气,实乃为关停污染企业做舆论准备,在河北治污方面,当地百姓属于被动受害群体,为保障京津等城市而直接牺牲了河北居民利益,建议当局补贴河北居民。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河北治污动作来看,很多具体的治理举措均是“清污压倒一切”的原则。河北青年报数日前曾报道,石家庄市区某煤场数十吨煤炭被要求几日内必须搬离市区三环内,而煤炭负责人员因为时间短任务重而无法完成主管部门要求。我们不得不追问,既然三环内不准许有这样的煤堆存在,当初为何相安无事,且煤炭主取得了合法的经营许可证呢?
再拿我所在城市为例。供暖前,市民要求取暖费降价的呼声很高。原因是,今年的煤炭价格降低了很多,取暖费也应该顺应市场。可是负责供暖的主管单位,通过河北青年报对老百姓的回复是,取暖价格是根据2005年煤炭标准制定的,每平米22元的费用,显然低于北京等周边城市水平。言外之意,没有加钱就是不错的了。其实,今年河北的很多供暖企业的燃煤标准在提高,大力主导“无硫煤”,这种煤炭价格相对较高,这是造成煤炭整体价格下滑而河北诸多城市供暖费用却没有跟随市场的主要原因。这也直接证明,河北居民正在为京津周边的治污工作直接埋单。
我继续补充一些常识数据。今年,在河北,尤其是石家庄,严格控制三环内的城中村燃煤问题。大量饭店的燃煤炉灶都被明令整改了,全部换为只产生二氧化碳的天然气灶。这实际意味着这些用户的燃烧成本增加,自己为天气治污埋单了。当然,也有积极的新闻,便是石家庄市政府向很多依靠燃煤取暖的城中村居民发放燃气灶取暖设备,本地新闻上报道说,每个器具补贴几百元。
以上事例,无不说明,河北居民正在为天气治污工作奋力埋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污染企业,是要通过纳税的形式向政府缴纳治污费用的。这些纳税,自然会被转嫁到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居民消费产品,实际已经再次为空气治污出钱。
京津周边的治污工作,直接要求河北经济要迅速艰难转型,由以往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发展。我在《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河北独占五魁背后的焦虑》一文中也提到过,河北地处北京、天津周边,优势的科技、文化资源,全被这两座大城市抢占,只能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根本无力发展其他。因此,这次的转型,任务十分艰难。弄不好,企业倒闭,工人下岗,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地缘政治因素造成河北居民实际是空气污染的被动受害者,同时,河北人已经直接或者间接地为天气污染埋单。用以上事例来反观河北安国的每户一百元的空气污染治理费,恰似对地震灾区人民收取抗震救灾费用一般。河北居民被动受灾,而且正在承受企业艰难转型的问题,本身已经是天气污染与治理的双重受害者,再向受害者收费,俨然如跑到汶川、雅安一带向灾民收取抗震抢险费用一般。
同时,从法律角度上来讲,河北安国职能部门的直接收费,可有法可依?是否经过了正常的法律程序审议通过?更简单一点说,是否召开了居民的听证会?这笔钱,可是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贪污腐败行为?
从人道主义角度来讲,我一直呼吁河北治污一定要慢行,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稳定在企业能够接受的红线范围内,不能因为要治污,而放弃河北民生工作的建设,让河北经济倒退。污染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污染也不是个人造成的,更不是简单地归罪于一个污染企业便可以了事的,它是中国粗狂型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有时代的大原因。我们依靠简单的关停企业,向居民收费,都是表皮工作,甚至是恰得其反的工作。要治污,必须要对经济整体环境进行转型,没有这个合理的前提,恐有更大后患。
阅读完文章,还想见见作者听老马聊点别的的,可以点击老马最新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