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飞廉的村庄》:假装抒情与刻意装逼

(2013-06-14 08:32:24)
标签:

飞廉的村庄

郑保纯

木剑客

娱乐

《飞廉的村庄》:假装抒情与刻意装逼

/马庆云

如果一位作家少年时代生活在乡村,而成年之后,转移到城市的话,那处在闹市之中去写乡土,是有便利条件的,因为自然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差异会很顺当地引起作家的创作欲望来。散文集《飞廉的村庄》的作者郑保纯便有这样的便利。如果有幸,这位城市居住的作家还能够靠着做文字编辑的方式生存,则必然在文章中增加出一份伪装的小资情调来。因为文字编辑这个职业,一面要展露出自己的纯良与读过书,一面又要将最龌龊的功利主义示人,久之,则缺失了真性情而生发了真装逼。石家庄的很多文字编辑都有这个劣习,很不幸,《飞廉的村庄》的作者郑保纯亦如是。

该书以散文的方式书写了“飞廉村”的“作者记忆”,这些记忆,不外乎吃食、节令、树植、人物等零散的细节拼凑。作者依靠自身文字编辑的敏锐嗅觉,用心灵鸡汤的方式写就了“飞廉村”的各色记忆。这种写作方式,看似暖人,实则最缺少人的味道。因此,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郑保纯捏着嗓子拿腔作态、咿咿呀呀,却丝毫看不到任何一点活人的味道。也因为这种味道的缺失,造成该书没有灵性,沦为打着乡土旗号进行的矫情记忆的拼凑。

很多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读书人,往往喜欢拿着一本伪装的乡土读物标榜自己陶渊明似的境界追求。这是小资情调的一部分,但却丢失了小资中真善的一面,只剩下伪装。《飞廉的村庄》恰好能满足这种伪小资追求平面化与符号化乡村的阅读需要。但是,乡村必定不是一个符号,如若没有深入地写作,也无法透过表皮进入肌理。作者郑保纯并没有在肌理上下工夫,相反,假装抒情地打着乡土二字卖弄了一下记忆的风骚。

作为乡土文学,人味儿最为重要。而人味儿的体现,必须要经历对人沧桑与苦难的全面揭示才能实现。作者郑保纯努力在写他记忆中的乡村美与善的一面,但却在这种急功近利中,让文章流于平面化与虚假化——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沧桑与苦难的价值观照,任何的美与善,都不过是海市蜃楼。毫不客气地说,《飞廉的村庄》不是扎根在乡土上的树,相反,只是一个打着乡土标签的城市绿植。

如果作品中价值关怀的人味儿缺失的话,那作者自身带着创作者特点的笔法,也或许能或多或少地挽回一局。如果写作的笔墨有“生命”的味道,那即使写就的内容缺失了生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死回生。奈何,郑保纯并没有拿自身的生命价值体验磨墨,只用了学生习作的抒情笔法写了这些伪乡土文章,他想要做的,不是首先满足自身的对城市与乡村相互焦灼感的一种文字释放,而是谄媚于没有任何乡村经验的城市小资读者。这种谄媚,造成该书艺术价值较低。

作为假装的小资,郑保纯的《飞廉的村庄》的末尾,不忘拿出海子的写作生命来给自己装逼。海子的乡土,是一种沉痛——城市肢解乡村并撕裂自身价值体系的沉痛。而在郑保纯的《飞廉的村庄》中,我丝毫读不出任何的沉痛来,相反,只有假装的抒情与刻意的装逼。这种假装与刻意,是影响郑保纯文章长进的最大死敌。

 

读罢文章,想看笔者老马聊骚节目的,可以点击下边链接:

http://v.ku6.com/u/120537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