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从阴道独白到白带增多
文/马庆云
女作家辛夷坞写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因为自身国企电力部门公务员待遇的清闲散漫所致,到小说网站写这个,纯属于打发时间,消磨与感慨已经不在的青春。81年生人的辛夷坞,恰好到了青春期已过,更年期要来的时候,这个点儿,正好是她可以写青春故事的时候,首先是因为,已经跳出青春圈外,可以审视之,然后又未曾远离青春,对于青春种种,还有缅怀的力气。中国当代史上的很多女性作家,都是在青春期之后更年期之前,有着人生中最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丁玲、萧红、张爱玲等等,均是如此。
女性作家写小说,大多逃脱不了一个“爱”字,围绕这个爱,有的极力展开灵魂上的碰撞,有的也不失肉体上的火花。男欢女爱,是女性作家最擅长的题材,因为这种小说,首先便是要建设一个高度纯洁的爱情,然后以社会或者性的方式打碎这种爱情,这一路线,恰好符合更年期以前的女性作家的意淫状态。与男性作家写青春故事意淫自己对外喷张的“小鸡鸡”(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同,女性作家则更注意内敛和对自身意淫的润泽状态,呈现出来的,便是阴道的湿润,与小说语言的圆熟。从男性读者的角度上讲,读《中文系》这样的男性作家的青春小说,远没有读女性作家小说《致青春》的交媾快感。关于这一论断,我在《老马聊骚》的几期节目中有过深入探讨,这里不赘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
辛夷坞因为本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在写《致青春》,再加上她的青春记忆刚刚沉渣泛起,难免能够“睹物思人”,能够按着记忆中的青春进行描摹,因此造成,《致青春》小说人物塑造的真实性,这种真实,便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这部青春小说的创作中,作家本人是可以获得意淫快感的。再加上青春不再,自然可以用中年情境去对照青春情境,此种味道,不需要多言,只需要原原本本地记录,便可以打动读者,因为每个人都会怅惋自己软的香蕉、黑的木耳。因此,这一题材的小说,只要作者文笔不是太差,在小说中不是太“伪装”自己的话,基本上都可读,而且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快感。借于这些便利的条件,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实现了比较不错的“阴道独白”。
小说可以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私密沟通,电影虽然可以找到一个独立的观影者,但却找不到另外一个与之对应的作者了,这是小说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不同了。因此,小说的私密独白的沟通,是不能用到电影中来的。我们不可以说电影是影迷和导演之间的私密独白,因为电影作品本身便不是导演一个人的功力所为。借此,电影艺术若想取得成就,要找的不是私密的独白的东西,而是共性的、普遍的东西。青春虽然是个普遍性名词,但每个人的青春均不相同,如何在这些各色的青春中找出相同的符号因子来,形成电影桥段,便是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再创作的功底了。《那些年》之所以好,是因为找到了这样一个青春的共性因子——对女神的意淫与爱慕,并且最终求而不得。这个因子,很具有普遍性,因此适合电影声光色的共振。
电影《致青春》的编剧也是《孔雀》、《立春》的编剧李樯,也在努力寻找一种“青春的共性因子”,虽然她的这种寻找需要建立在对原著小说的尊重之上。电影《致青春》依旧保持女性叙事的角度,找到的所谓的“共性因子”则是——青春期的穷王子因为要上进而抛弃自己最终功成名就洗心革面重新追自己。这个看似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却因为后半段的“重新追求”而或多或少的带上了意淫的成分,如果一部小说这么写,我们可以权当女作家内心独白的比较敞亮,而如果一部电影这么玩儿,就只能当琼瑶剧的乱抒情了,弦外无音了。
弦外有音,才是电影艺术要追求的效果。它不像小说那样,可以与读者私密对白,它需要用有限的影像桥段来感染影迷,然后给影迷留出充分的想象空间与缅怀维度。如果说电影《致青春》到一小时二十五分钟的时候,还是基本及格的话,那从这个时间点儿开始一直到影片结束,便都是替观众抒情了。与之相对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边也有后青春时代与青春期相对照的桥段,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似《致青春》一般,又拖沓了半个多小时。说句常识的话,阴道湿润没有坏处,白带增多就是病了。电影《致青春》便假装有病的在那边呻吟了。
编剧李樯老师和导演赵薇姐姐,都是迈入或即将迈入更年期的女性了,絮絮叨叨的毛病难免反应到电影作品中来。影片最后半个多小时的絮絮叨叨,闪回闪去的,实际上是主创们对“影片情感”的怀疑,对青春能够打动人的怀疑。她们试图通过最后半个多小时的絮絮叨叨来完成对观众抒情的需要,而实际上则是狗尾续貂、多此一举的。李樯老师和赵薇姐姐为何对青春爱情如此的不信任了呢?大抵是因为老了。一个在情感上早已沧桑的人,怎么会觉得讲述一个青春故事就能感人呢,大抵还是要大幅度地加上成年后的沧桑经历,才是足以震撼影迷的吧。这种想法,实际上直接戕害了电影的“弦外之音”。
当然,假小子爆砸与校方勾结的超市一段,十足有趣,很好的反应出了当下大学校方所谓领导者的嘴脸。至于其它,青春不仅仅应该是爱情,在《致青春》中,我们未曾看到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的对大学教育体制与教育方式的怀疑与质问。缺少这个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我们只能认为电影《致青春》不过是主创们撩拨了一下自己的阴蒂的行为了。缺少对时代的关怀,缺少对时代进步的荷尔蒙,是女性作家和女性电影从业者的通病,自然也不能独独苛责李樯和赵薇二人。中国的青春题材的电影整体上不景气,还是因为病态青春,哪有一个特立独行。如果仅仅撩拨阴蒂、怅惋爱情,那便是青春的话,那我们只拍下半身便好了,何必露脸,要脸做甚?
笔者电影聊天群:182802673
随文附带电影一周酣节目链接一个:
http://v.ku6.com/show/QGIc-sKv9F5EjVfwktwehg...html?from=my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