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闫芳村大战拆迁队

(2012-11-20 23:29:43)
标签:

太极

太极1

太极3

太极2

电影

娱乐

分类: 乱侃

《太极》:闫芳村大战拆迁队

/马庆云

电影剧本的创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源于生活,按着生活的本源面目来艺术加工,从而产生剧本故事,另一种则是,先手捏一个概念,然后针对这个概念展开故事的编排,而故事本身则是围绕概念编造出来的,所携带的生活元素均是编剧自觉植入的,而非如前者一样,不自觉的进入。《太极》的创作无疑属于后者,编剧们针对“太极”这个概念展开故事,而非按着一个已经存在的历史事件或者编剧本人所经历的事件进行艺术加工。这种创作方式则很考验编剧的工作能力,好的编排,宛若天成,不着痕迹,坏的编排则必然造成手捏的痕迹非常重。

《太极》的故事编排便是手捏痕迹过重。要展现“太极”则必然要制造矛盾冲突。《太极1》曾经爆出的那个片花很好的梗概了全部的矛盾冲突点,这也在一定意义上使之丧失了可能进电影院看一部比较真诚的大片的“高质量”观众。太极拳不外传、入赘学太极、太极村面临强敌、学员挺身而出救太极村于危难等等故事,均是老套的编排方式,如果《太极》不加入强有力的“价值冲突”的话,则注定全部失败。在这个困境面前,编剧、导演不失时机地加入了东西方器物之间的冲突点进来。

太极村象征东方的传统文明,重内修而不重器物;外来文明则更注意器物的研究与运用。让这两个东西碰撞一下,矛盾点不就有了嘛。这便是《太极》的最大“概念”,围绕这个概念展开全部故事了。这种剧本创作,明显是概念先行。概念先行的好处便是,让影片不至于“为打而打”,有了自己打的价值底色,但也有坏处,就是如果弄巧成拙的话,故事手捏的痕迹就太重了,失之于真实。《太极》里边的打,为了东西方不同的器物价值理念而打,但因为概念先行而编剧技巧拙劣,而造成形式大于内容了。

作为枪手影评人,到这里便满可以拿着“东西方的器物价值理念”这个手植的概念大做文章了,但这种做法明显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在故事开始之前,这个理念便已经确立,无论影评人如何解读这种价值理念冲突,都是与电影《太极》无甚关系的。说到这里,也就点到了该部电影的硬伤之处,故事缺少合理性,从而导致观众对创作者态度的怀疑——态度的不真诚,也便造成成型的艺术作品的不真诚。

在整部《太极》故事中,编剧、导演做的不是“还原”工作,而是按着自己的臆想在手捏各种矛盾冲突点,堆砌大量恶搞桥段,并泛滥地使用特效来制造虚假的大场面。我曾在电影一周酣第四十一期的节目中质问这样一个问题,当大量的主观臆想的如《太极》一样的电影充斥屏幕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记得真实的清末铁路通过乡村造成的东西文明的冲突是怎样的呢?不会记得了,我们只能记得“闫芳村”大战“拆迁队”了,从而造成我们对“本原”的失忆状态,这种电影与琼瑶剧有相同的害处。

著名影评人崔瑜琢老师说这部电影是第九艺术形式的首次尝试,值得肯定。第九艺术,是指,网络游戏,增加了观众的真实参与度。《太极》确实尝试了这种“游戏参与”的叙事模式,但这个模式,不是在《太极》中首先出现的,大量国外电影已经泛滥运用,国内的很多部电影也肆无忌惮地在运用着,比如跟《太极2》同一档期的《爱谁谁》等。个人认为,这种“游戏参与”的叙事模式的介入,不会让作为观众的我增加更多的参与感,相反,更容易出戏,与该剧产生更远的距离。观众一出戏,电影也就快失败了。

《太极》无疑给中国电影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可以预见到的,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电影将更加追求“非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写作笔法,将更注重绚丽特效的奇伎淫巧而不注意内容上的逐渐完善,我们将远离内容直奔各种形式的东西,因为编剧和导演都知道,所谓的内容,不过似了《太极》的围绕概念进行手捏故事罢了。闫芳村大战了拆迁队之后,又不知道哪两个被手捏的概念要碰撞一下子打一下了。

笔者系电影一周酣节目主持人,随文公布笔者电影聊天群号一个:240707214

附加笔者做嘉宾的节目链接一个:

http://ipd.pps.tv/play_33R5D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