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为何对南都揭露的影评黑幕诚惶诚恐

标签:
娱乐史航中国影评宋体 |
分类: 乱侃 |
影评人为何对南都揭露的影评黑幕诚惶诚恐
文/马庆云
今天中午我在电影一周酣的节目聊天群里边翻开聊天记录,发现,有知名影评人反应,南都娱乐周刊的记者在最新的一期杂志中,不点名揭露了一些影评人拿钱写黑心文章的内幕。说实话,被揭露出来的那几个影评人,我真没读过他们的文章,那几位与其说是著名,不如说是网站、报纸和杂志与电影片方发行方合谋造成的“名人假象”。
何谓合谋?
所谓的合谋,便是,媒体需要影评人的声音来招揽读者或网站用户,同时,电影的片方和发行方也需要媒体对其宣发的电影发出声音来,这个“发出声音”的任务就落在了一些影评人身上,而与该部电影有合作(各种合作方式,笔者不再一一赘言)事宜的媒体,当然会重点关照听话的影评人。“关照”的久了,这些影评人便真有了一种权威的假象。出现这样的影评人,对片方、媒体和影评人自己的切身利益来说,都是好事,所以三方很乐意顺利推出一些“影评人”。某“释凡”(影评人)长期占据新浪某版面的影评频道的版主席位,便是很好的例证。
当下影评人所起到的作用?
南都娱乐周刊的文章中说,影评人在票房方面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这话值得商榷。那篇揭露性质的文章中所谓的“起到的作用”,是指能在票房上很好的帮助电影。这个作用我们应该辩证着看。当下很多枪手影评人,在电影上映之前,便把影评写好了,投递给报纸和网站,他们的影评,承载的其实不是电影分析的功用,而是传递信息的功用——这部电影即将上映了。观众通过这些到处乱投的影评文章发现了即将上映的电影。如果运作方调动枪手影评人足够给力的话,能够产生该部影片的话题效应,一旦形成话题效应,才能实现票房的丰收。但有影评人的枪手影评不一定有话题效应,但没有这些文章,肯定不会在影评分析上形成话题效应的。因此,片方还是愿意找这些影评人一起快乐的玩耍的。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枪手影评人黑一部电影的功力是十足的。当下,当你看到一部电影还没上映便恶评如潮的时候,大抵是不会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了。为了防止没上映便出恶评,花钱买平安,也是一些片方的选择。
影评现状是什么?
第一现状是,中国至今没有完全不依附于片方而存在的影评人;第二现状是,中国至今没有电影讯息之外的完整而独立的影评网站甚至是影评杂志及其影视节目(如果《电影一周酣》能够被所谓的中国电影圈认可的话,那它算是唯一一个幸存的影评节目了)。无独立影评人,跟没有独立于片方之外的生存空间有直接关系。影评人无法在片方之外获得收益。那位说了,影评人可以给报纸投稿获取稿费收益从而独立。作为熟悉电影发行圈半内幕的人,我想告诉读家,中国大量的娱乐报纸和电影杂志其实都是电影片方豢养出来的,收钱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些媒体已经早影评人一步收钱了,有选择性地采纳影评文章业已必然。第二现状,中国没有独立的影评媒体。可能会有读者跟我介绍豆瓣电影。我只想说一句话,大伙可以看看电影院的电影海报,哪一张下边没写着,合作媒体:豆瓣电影。完全独立的影评人,在网络的空间内零星存在,尚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规模效应,且大多是打一枪就跑,不会每部电影都看,因此无法形成系统效应。
一篇影评到底能让多少人看到?
影评文字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读者群体数量多少的决定因素。合情合理的影评,大多默默无闻,最多几十万人看到也就罢了(笔者曾统计过自己的一篇影评,在我所写专栏的博客全部铺开,也不过十几万人的观看数字)。但,那些运作出来的影评则可以形成上百万的规模效应。比如,《金陵十三钗》的时候,那篇回击朱大可先生批评文章的影评,至于作者是谁,笔者为其讳去名姓了。影评出来了,没有片方运作,也一样影响力有限。
影评人为何怕别人说自己不可信?
我今天在微博上说,娱乐周刊这边揭露的好,让一些枪手影评人终于浮出水面了。马上便有一些影评人上来骂我了。仔细想想,这批人为何会如此上蹿下跳?说白了,着急的人,都是有问题的影评人。他们生怕别人说他们拿了黑钱了,他们不可信了。他们一旦被认为不可信,则无法继续忽悠影迷进电影院了,没有了影评的票房号召力,也自然要被片方“打入冷宫”了。如果没拿片方的钱,写影评就是个兴趣爱好,即使您说我拿钱了,我也不会猴急的,因为我拿钱和没拿钱都不影响我继续写影评——影评的动机不一样了,凭着爱好写的,根本不是要忽悠别人进电影院,而是把自己所认为的该部电影的“是非曲直”说出来,不吐不快罢了。今天大量靠拿黑钱吃饭的影评人都着急了,谁说他们,他们就攻击谁了。甚至于,微博上都不能提影评人拿黑钱这事了。我下午在微博上说这事之后,立马有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影评人说我是因为分赃不均才批评他们的。殊不知,拿与不拿,均不影响咱继续写电影评论滴,咱不在乎这个,因为咱就没想着忽悠谁进电影院,反倒是他们,骂这个骂那个(貌似北京圈的文化混子史航还说咱老马是其儿子云云,十足地丢了文化二字的人)。
我所认识的影评圈是怎样的?
笔者不幸,曾经从业于某影视公司,为媒体人和影评人发过钱。因此,略微知道一点其中的底细。很多影评人的本职,无外乎几种,一种便是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的记者编辑,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种便是发行方自己的从业人员。这两种人说话都不可信的,利益驱使罢了。笔者开博客多年,曾接到了很多次娱乐公司的合作邀请——说白了,就是枪手,娱乐公司接到炒作任务之后,分配给签约的大博客,让大伙去写、去炒作。曾经有几家公司的保密意识不强,不幸邮寄过已经签约的大博客和大微薄的人名单,很多所谓的名人影评人赫然在列。因此,套用微薄上朋友开玩笑的一句话,贵圈真乱。好多叫嚣着让别人拿出证据的黑钱影评人,真不知道他们害怕什么了。
影评人的最后底线是什么?
中国当下的影评人,跟狗仔队的性质差不多,因此不能过分批判,存在即是合理。一些缺少独立人格的影评人,就是靠着收黑钱写黑影评吃饭穿衣的,这是人家的饭碗。他们即使收钱,也是不违法的,只要按规矩纳税了。至于道德层面上,我们除了说一句,史航(比如说滴)你丫一点独立人格都没有之外,也不能说人家别的,毕竟写文章说什么话都是作者的自由,即使拿钱了,也得尊重作者的自由。宽容的社会,能够宽容这种现象。但是,我觉得,我们当下能够呼吁的,可以是以下这事——在拿钱写影评的同时,也应该利用手里边已经掌握的媒体资源,为那些没钱付费但影片质量确实不错的电影写写东西。一些没钱搞宣发的电影,更值得关注。我觉得,这应该是影评人的一个最后底线了。我甚至于不反对收钱,但最起码不能只写收钱的,不给钱的,一篇不写啊。
面对这个现状读者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最好回答了,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影评人啊。千万不要相信任何嘴皮子上说让人相信的影评人,只信任你自己即可。电影评论这玩意,可以看完电影之后再看,别提前看。那看电影之前,如何区别电影的好坏呢?我有个比较灵验的方式。首先,看编剧的人数。一般编剧人数在三人以上的,或者有个总编剧署名的,都是烂片,手捏与粗制滥造的痕迹太重。第二,看发行方。电影在各大发行方那边已经被遴选一遍了。最差的电影都是找某些只赚代理发行费的发行方去发行的。这个批次的发行方也发不着好电影。一部烂片子,尤其是中小成本的烂片子,是哪个发行方发的,以后就注意一下,它发的电影,不看了。我已经捉了好多个这一样的发行方了,大伙也不妨捉一下,当个乐子玩呗。
影评人这三个字是否臭了?
是的。这三个字本来没有问题,都是被这些枪手搞臭的。这批枪手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影评人,而只能成为影宣人,只是起到了电影的宣传策应作用罢了,至于说评论,差的远着呢。屁股决定嘴巴之后,很难搞出像样子的评论来的。
我估计这篇文章又伤到了某些急于让读者相信自己的黑幕影评人了。急于让别人相信滴,都是心里边有鬼的。
随文携带电影一周酣节目聊天群号一个:144622166
电影一周酣第二十七期节目网络正版地址链接一个:
http://v.ku6.com/show/zz6XDh0uszAPFq3iCosu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