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赛德克•巴莱》:台湾版本•拉登的哲学思考

(2012-04-24 22:45:17)
标签:

赛德克·巴莱

马庆云

电影一周酣

电影

影评

娱乐

分类: 乱侃

《赛德克·巴莱》:台湾版本·拉登的哲学思考

马庆云/

《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有很多个剪辑版本,510日要上的大陆院线版本,是一百五十几分钟的剪切版,与之对应的,有一个二百七十分钟的完整版本。后者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找到种子,在故事的完整性上超过即将上映的版本。我连贯地看完了这个分上下两部的完整版本。故事讲述的是台湾的一个原始居民部落的首领带领部落民众抗击日本政府在台湾统治的事情,这个故事的母版是台湾的“雾社事件”。

先大概介绍这部电影。这部戏的编剧和导演都是魏德圣,《海角七号》的导演。它的制作成本很大,在台湾岛内颇具影响,但在国外和香港的电影节上斩获不多。有外媒和大陆的一些媒体批评这部电影渲染了过分的民族情绪,当然,我不知道这些批评文章的撰稿人是否看过二百七十分钟的完整版本,还是只看过一个一百五十几分钟的国际通行版。我看完上下两部的完整版本之后,没有觉得这部影片像《叶问》、《霍元甲》等等一样过度地渲染了仇日的民主情绪,相反,却觉得,《赛德克·巴莱》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原始文明如何面对现代文明?

影片的开始,用了一个很长的篇幅描写主人公莫那狩猎然后成为部落首领的故事。而且影片从始至终,都保留着对台湾这批原始居民狩猎、生活等状态的真实记录,甚至于影片冒着略显拖沓的风险,加入了大篇幅的原始部落的歌曲,及至整部电影的对白,均是用他们这些部落的语言,而不是普通话,或者英语。有评论诟病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过多,作为一名观众,我没有觉得战争场面繁琐,相反,很多战斗场面存在哲学上的各种悖论,其实是人真实的纠结状态的体现,很值得仔细观看与回味。

影片给我冲撞最大的,便是台湾原始的土著文明与日本外来的先进文明之间的冲突。主人公莫那的部落和种群是讲图腾崇拜的,为了祖先,他们不惧怕死亡,也拥有着猎手的品质和体制,富有战斗性,同时对族长毕恭毕敬,但却对族长以外的统治恨之入骨。而日本的外来文明,是建立在对台湾的物质和思想上的现代化建设上的,修铁路,开学校,办医院,搞商店等等,但是,这种日本的外来文明,也存在岛国必然的自卑情绪,这种自卑导致日本人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必然要把日本居民和番邦居民区别开,做一个等级划分,要把自己的移民居民在地位高于台湾的这些原始居民。

因此,日本在给台湾的这些原始居民带来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种族之间的不平等与阶层压迫,一并冲击了原始居民的图腾信仰。莫那领导的这次“雾社事件”,实际上是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激烈化表现。影片具有国际视野的地方便在于,没有简单直接地站在台湾原始土著居民的立场上来颂扬莫那的这场事变,而是用各种视角展现了这场战争,两方都成为受害者,日本那些手无寸铁的移民也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因此,电影把另一个可能无解的问题抛给了观众。

——落后文明的种群是否可以因为种群之间的不平等而反抗给他们带来先进文明的种群?平等与自由更重要,还是过上一种相对安稳的生活更重要?在《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中,台湾以打猎为生的那批原始居民,选择了前者,信仰、平等与反压迫,成为他们为之战斗的主动力。甚至于部落的妇女为了能够让部落的男人有更多的粮食从而坚持更久的作战而选择自杀。同时,在部落与日军的战斗中,这些部落男人选择了本·拉登式的作战方式,不畏惧死亡,相反认为死亡是通往祖先圣地的重要方式之一。

影片中,部落族群为了反抗日本人,不惜用鱼死网破、孤注一掷、血拼到底的方式来战斗,而且按着他们的信仰来看,这种战斗一旦导致死亡,也可以使得他们的魂灵回到祖先的圣地猎场去。这种作战方式,正是中东地区的原始居民(或者说反欧美的武装人员)与欧美军队的作战方式,自杀式袭击,不畏惧死亡,把死亡看成是通往圣灵的途径等等。按着这个思路来看,莫那未尝不是本·拉登。但是,美国媒体说,本·拉登袭击平民,莫那好像没有袭击平民,但也在与日本的战斗中没有控制住族人,从而导致族人杀手无寸铁的日本妇孺。这些民族情绪上的相似性,造成西方的一些电影评奖委员会,在根本上,已经不会给《赛德克·巴莱》任何奖项了。

但是,从影片的角度出发,台湾原始的狩猎族人被日本的外来文明侵袭了,他们展开反抗,又是合情合理的。我在观看《赛德克·巴莱》的时候,脑子里边一直浮现本·拉登的影子,莫那们所面对的日本文明,难道不是本·拉登所面对的美国文明?如果我们通过这部电影认可了莫那们的反抗,那我们又将怎样定性本·拉登们的反抗呢?这一点,好像才是为何这部史诗巨作无法在欧美电影节拿奖的根本愿意,也是欧美影评人为何对这部电影进行恶评的直接原因了。

与一些欧美影评人的观点不同,我认为,《赛德克·巴莱》原原本本地展示了两个文明冲突之间的整个衍生过程,影片本身没有立场,不支持任何一方,只是做叙事,没有做感情倾向上的任何“偏心眼”的工作,因此,这部影片从宏大的历史视角来看,质量与价值都是上乘了。而欧美的文化中认为,现代文明就应该“拯救”落后文明,这与影片的中立态度形成冲突了。这种冲突才是导致《赛德克·巴莱》不被西方认可的根源。

我们沿着这个哲学问题继续往下边思考一下。日本文明没有到来的时候,台湾的土著文明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族群与族群之间,也存在战争,族群内部,也存在等级分别,族群中也存在各种现代文明认为的落后与愚昧。但是,日本文明到来了,带来了现代文明中想要的教育、医疗、铁路等等可以有的东西,同时也带来了另一种等级划分方式,日本移民和台湾土著。我们可以这么思考一下,如果没有莫那,也没有1945年的台湾重新划给民国这样的事件,若干年后,台湾的土著族群是否还会有土著待遇,是否也已经是日本公民的一部分了呢?是否也一同享有日本国家带来的福利呢?这些,应该是肯定的,影片也通过土蕃警察之口传达了这些信号给观众。哪里都有压迫,只是换了一个压迫主而已。

但是,我们同时又必须看到,日本现代文明的侵入,直接造成台湾原始土著居民以狩猎为生的周而复始的文明的彻底崩溃。现代文明是否是个好事呢?当下,我们已经开始反思现代文明,人类是否已经陷入了自己急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危险境地之中了呢?我在录制电影一周酣第十九期《泰坦尼克号》专题节目的时候,提到了这种思考。当然,我承认,这种思考,本身便只能是悖论,没有一个最终的答案的,我们在这两种文明的冲突面前,最明智的方式,只能是中立的。

欧美与中东的一些冲突,实际上也正是上面提到的这种冲突。我们没办法确信谁是正确的,在这一前提下,进行故事构建,只能是用中立的态度展开。《赛德克·巴莱》便是运用了这种“中立”。可惜的是,欧美一贯觉得自己是对的,本·拉登是错的,你怎么能在这个问题上中立呢,因此,不能给《赛德克·巴莱》任何奖项的。但是,作为观众,我们在两种文明的冲突悖论面前,还是应该动一动脑子的。

笔者系《电影一周酣》节目主持人,节目电影聊天群组:182802673.随文附带电影一周酣第十六期节目网络视频一个。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zNjM0NDQw.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