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西方叙述视角下的哲学骗局
(2012-04-14 10:10:47)
标签:
泰坦尼克泰坦尼克号马庆云电影杂谈 |
分类: 乱侃 |
《泰坦尼克号》:西方叙述视角下的哲学骗局
文/马庆云
《泰坦尼克号》被奉为经典,我一直再考虑,对经典进行批评,是否会引来喜欢读经的那帮人的谩骂,当然,无论我下边说到什么指到什么,都欢迎网友们的回应,但谢绝无理无据的脏口留言。
一部电影在艺术上的优劣,首先就要看它到底说了个什么哲学道理,我们不妨把《泰坦尼克号》肢解一下,逐条分析之。
首先,便是对“大工业”的反省。
这个反省体现在对“泰坦尼克号”的盲目求大上,也体现在民众对豪华游轮的冲动上。把人放置到绝望的大西洋上的,正是这个盲目自大的钢铁家伙。一个泰坦尼克号,其实,正是整个工业时期的象征,所有大工业体系下的民众,都已经登船了。当下看来,我们没有一个人幸免。
其次,对上层社会的嘲弄。
该部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上层世界的虚伪、冷漠、无知等等,甚至用热爱绘画的女主角来反衬上层世界对文化的漠然。这种笔法,在二十世纪初的欧美文坛上,已经风生水起,那个时候,这种笔法,被叫做,批判现实主义。二十世纪尾巴上的这部作品,对这种批判,只有继承,少有开拓。
然后,便是对“爱情”的一种生死解读。
女主角的未婚夫虚伪无知,甚至藐视艺术,而男主角恰好玩世不恭又会绘画,这构成了二人合拍的一大前提。二人一旦合拍,就在荷尔蒙激素的刺激下,画裸体,玩车震了。然后,就是要经历一场大灾难,男的为女的而死,爱情便有了。可这是爱情吗?这种爱情观念是否误导了很多女孩纸,男人只有为她们去死才是爱情?“泰坦尼克号”的余毒,在中国女孩纸们中有蔚然成风的迹象,尤其在脑残的女孩纸们心中。沿袭《泰坦尼克号》的叙述手法,中国的很多爱情电影,就剩下生死离别了,像超级无敌大烂片《倾城之泪》,不死不足以爱情。
《泰坦尼克号》能够肢解出来的哲学道理,以上三个,算是最重要的了。对“大工业”的恐惧,这个命题上,中国的《hello!树先生》做的更好,而且更道德一些。读家们是否还记得,树先生给某煤矿剪彩,然后对着煤山说,要造卫星来着,到最后却是红彤彤一片,迷惘的树先生抓不住任何的东西,却要去太阳城。而《泰坦尼克号》中对“大工业”的恐惧,则是一边纸醉金迷,一边用一个多小时正面展现沉船,用大面积的尸体来烘托死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只要不出意外,纸醉金迷还是纸醉金迷,我们对“大工业”的恐慌只存在于“意外”上,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这其实正是该部影片艺术上的不道德。
然后,该部影片貌似能撑得住场面的东西便出现了,那就是对上层世界的批判。而且,影片通过女主人公的世界来展现了上层的各种“坏”,又通过二位主演进入下层世界而展现了下层的各种“好”,但却也不放过下层世界,通过对“逃生”的争抢又讽刺了下层世界。这种笔法,和百年前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们的笔法极其雷同,没有任何剧本创作上的突破。从剧本创作上来说,《泰坦尼克号》的艺术功底只停留在欧洲的二十世纪初期阶段(当然,笔者认为,优秀的艺术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前行而前行的)。
导演卡梅隆好像很知道这些,如果影片单靠以上两个东西撑门面,显然是要东城失火了。他便用了一个西方世界惯用的手法,用“大工业”来还原“大工业”,以“正面描写”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用震撼的方式来撑住门面——因此,影片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展现沉船了。
用“大工业”的方式来重新还原沉船,实际上已经削弱了影片对“大工业”的反思,相反,让人们更亲近于这次沉船只是意外,所有的大工业时代的民众都没有在一艘即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相反,他们所登临的船比泰坦尼克号还要强大。这让观众被迷惑到了比上泰坦尼克号的民众还要无知的程度上去了。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所完成的一次艺术上的不道德。
影片用了一个多小时来展现沉船。这种叙述方式,在欧洲的一些小说中屡见不鲜。欧洲有一派别的小说,可以用几十页的篇幅来叙述一个场景,就是为了一个场景来折腾,你翻过去几十页之后,情节上还是没有断开。《泰坦尼克号》的一个多小时的沉船,因袭了这种欧洲小说风格。这一个多小时,用最真实的视角来展现了死亡与灾难,从而证明了爱情。从艺术风格上讲,这有点像中国汉代的大赋,铺陈而糜烂。汉大赋也是用几十个章节来说同一个事情。我们可以追问一下,《泰坦尼克号》用一个多小时来展示形形色色的灾难与死亡,在艺术上是否道德?
举个类比的例子。为了证明杀人是血腥的,所以给要去证明的人放了一个多小时的杀人场面。真实还原背后,是否要有需要避讳的东西?比如,不可过分恐怖,比如,不可过分拉长时间,比如,不可无休止地渲染灾难……《泰坦尼克号》实际上正是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无休止地渲染灾难”,以求得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强化影片的灾难与爱情主题。这跟祥林嫂无休止地絮叨阿毛的事情是一样的。这种用高度真实的正面还原方式造成的一个多小时的“无休止”,在艺术上讲,是给观众洗脑的,属于不道德的。影片的所有不道德,只是为了强化一个概念,“灾难与爱情”,所有观众在强大的视觉冲击面前,都臣服于“灾难带来爱情”,而忘记常态,不做生活。
整部《泰坦尼克号》看完之后,我们仔细想想,才会发现,观众早已落入了西方叙述视角下的哲学骗局中去了。除了那点可怜巴巴的用灾难制造出来的爱情之外,这部电影竟然也找不出什么可以说道的地方了。这根本不是什么优秀的电影,相反,是把电影带入一种拼技术、拼场面、拼特效、拼烧钱的世界中去了。中国电影不可学《泰坦尼克号》,而是应该把爱情回归常态,不能立马放置于灾难当中,不讲艺术道德的家伙们才这么搞呢。不外乎为了赚几滴脑残女孩子的眼泪和几十亿真金白银的票房。
随文公布电影一周酣节目群号一个,欢迎读家百度“电影一周酣”观看节目视频。群号:18280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