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以及星星之火所能创造的
(2011-12-20 22:48:45)
标签:
电影一周酣马庆云陈超黄清奎赵增普文化 |
分类: 乱侃 |
星星之火以及星星之火所能创造的
文/马庆云
我上大学那会儿,中文系的孩子们还是很装逼的,当时流行听陈超(诗人,先锋诗歌批评家)老师的课,基本上算是座无虚席。其中,又以绝大多数的女生为重,历来占据前排,与陈超老哥隔着讲桌相望,台上的唾沫飞溅,台下的口水直流。在当年的中文系,听陈超先生的课是一种流行文化,就像当下流行《伤不起》一样。后来,我问一些曾经流过口水的同学,多年以后,都记住了什么。她们沉默了。她们知道陈超的思想与语言都是精湛的,但她们什么都没听进来,更不用说践行了。
陈超先生的命运大是因为那种流行风尚而变得不是那么悲惨,大是没有到无人想听的地步,虽然他的听客多半都是应该拉出去喂狗的。这便又让我想起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黄清奎先生来。黄先生的课也是形成了一种流行风尚的,虽然所有人都在心底里对他的课投上鄙夷来——因为听他的课,并不能为你的高考带来任何直接有效的讯息。但是,经过多年的挣扎,黄清奎先生用一种叫做博学睿智的东西证明了他的价值,一如陈超先生用他本科的出身与高贵的头颅证明其在诗歌鉴赏领域的一枝独秀地位一样。他们都是星火,而且是这个民族最有用的星火,也都是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的看客都不屑的星火。
那年结婚,我与黄先生玩笑,问,先生多年教书至今,可有半个学生让您觉得骄傲了?黄先生诡异地看我一眼,不曾有多少,你算半个。黄先生教书多年,手底下的学生也无数了,但真走到哲学或者文学的道路上来的,寥寥无几。但我从他看我的眼神中觉察出来,人的一生,得一个骄傲的弟子便是庆幸的了。黄先生、陈先生身上带着文人的骄傲的倔强,这种倔强,亦或叫做偏执,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对待这种偏执的深刻,我们需要薪火相传。
早年受教于黄先生,尝对用与不用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后来年长了些,出来混饭吃,方恍然大悟,我所做的,与所追寻的,竟然均都成了正常人群所“不用”的。太多的时候,我在玩一个根本没有看众的文艺小片,绝大多数的路人在想着怎么玩一个脱衣舞加同性恋的看点片。幸好与黄先生学了“用”与“不用”的辨证哲学,内心时刻提醒自己,此时看似不用的,其实正是将要大用的。恰巧的是,陈超先生也很推崇庄子的那些鸡、瓢、大木头的故事。有他们这些星火,我便可以坚定地走暂时看似“不用”的道路了。
《电影一周酣》就是一条“不用”的道路。单从有多少观众的角度上讲,能静下心来看电影的便不多,能看完电影之后深入思考一下的更少,而在这更少中,能又看看这档每周播出的影评节目的,则更少了。文化的东西,只能形成风尚,让人们无理智地疯抢,像抢着占座听陈超先生的课一样,不能理性的思考,因为观众基本上不会思考,只会跟风。这或恐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悲哀。真知识无出路,假文化正流行。
在《电影一周酣》节目要不要与一般观众妥协的这个问题上,酣高楼先生说,关键是要看,到底是给谁看。这档节目再妥协,再恶俗,也不会博得全部网友的喝彩的。我倒是又泛起偏执来,姑且来个不妥协。思想本就不是个妥协的玩意,彼此阅读思想的乐趣正在于彼此的思想博弈上。《电影一周酣》节目其实是一场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博弈,这场博弈在节目与观众之间展开。我不期待节目能带给观众什么,或恐也不会改变什么,但十几分钟看下来,是要给观众思想的疲惫与快乐的,就像我们长跑之后的豁然一样吧。
思想上的享受,当下看来,很是奢侈。就像大家已经习惯了快餐之后,我非要上一个温和慢炖的小雏鸡一样。《电影一周酣》真的就是个慢炖的小雏鸡,开始炖的时候,连肉都没几块,可是,若是炖的久了,便成了老汤,老汤的营养,是快餐所不能比拟的了。这档节目,至今已经做了五期,也就是已经炖了五个小时。明日晚上要录制第六期了,也就是炖了六个小时了。我想,黄先生、陈先生早年,也是经历了这么一个慢炖的过程的吧。这炖的五六个小时,大可以被称为无用的,但谁又知道有用的是什么呢。
《电影一周酣》算是在荒芜的影评娱乐的杂草原上放了一把小火,能否起来,一切未知,但终究是已经烧起来几个小时了。中国无独立影评人,那从《电影一周酣》起,便可以出独立节目,独立影评人,这种独立,对“瞎闹哄”的我们来说,实际上也便是无用的,独立了又怎样?但是,无用的又怎知不是最有用的呢?这是人生的一种纠结,但因为上过这方面的课,因此,我有我的偏执。
《电影一周酣》的快乐,正在于思想的碰撞,和碰撞所发生的燃烧。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原野上的野草,都可能期待让自己燃烧的思想出现。节目的能力还是有限,只能燃烧空旷原野上极小极小的一部分,极少极少的观众享受了我们的精神慢炖。但是,我们可以怀着追求更大的燃烧范围的心思的,因为野草比野火更急切于奔腾起来的火焰的——我以前也便是野草,而如今的这场星火,未必不是正在燃烧的野草。
当年,与赵增普先生于一个城中村的楼顶坐聊的时候,我们说到了文章的不妥协。我们为什么要妥协?为什么要讨好我们的读者?文章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碰撞才是最精彩的,正是那种纠结的不妥协,才能产生碰撞,虽然这个注定是小众的,就像,当下能跟《树先生》碰撞的也是少数人一样。少数并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与绝大多数的妥协与献媚。这不应该是文艺的底色。
但是,按着我的意思,《电影一周酣》会成为一个高手过招的地方的,思想的较量将异常复杂而绚丽。但是,我也知道,如果这样,将会有更少的观众了。我算是有了妥协,把节目的深度放了下来。我忧心于我的妥协,这到底是要在做什么呢?
但是,这个温火慢炖的小雏鸡,会慢慢的慢慢的炖下去的,不期哪个知己猛地碰撞了它,出了火花,又叫来另一个知己,然后是知己介绍知己。这或许就是星星之火,所要经历的阶段吧。诚如黄先生与陈先生的燎原。而仔细想想,二位先生,得意之门生不过二三人,假燎原凑热闹抢风尚的,又总是在起了大火之后迅速的赶来的,诚如大鞭子们与辛亥同仁假称知己一样吧。不要起大火,一旦起来,都来做知己了。如此看来,一切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