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感伤的笔法写尽委婉的黄段子

(2008-12-31 12:25:04)
标签:

牡丹亭

游园惊梦

黄段子

马庆云

文化

 

以感伤的笔法写尽委婉的黄段子

——由《牡丹亭》“游园惊梦”看中国文人写作心态

马庆云/文

中国的文人是擅长写黄段子的,这与我们的写作心态有关系。诚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谈到的,**神文化给人以梦的追求,而酒神文化则给人醉的巅峰感觉,文学写作正是梦与醉的完美结合。中国文人的文学作品中,正是用亦真亦幻的感伤情致来抒写文字,彰显人生捭阖的,亦真亦幻是“梦”的实体再现,感伤情致则是“醉”的巅峰感觉,没有亦真亦幻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文字实体系统,而没有感伤情致则无法达到飘远流长的微波荡漾或者近在咫尺的惊涛骇浪。在“醉”的状态中,中国文人更擅长于飘远流长,而这种飘远正是用感伤来完成的。中国文人的梦与醉来源于低迷的哀苦状态,这种哀苦状态下文人又寻找突破口来发泄巅峰时刻按捺不住的荡漾,自然转入文字,而文字中又多凄迷,多人生感叹,此感叹与凄迷一多则必然转向阴性气质,甚至连黄段子都写得具有忧郁的感伤美了。

《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就是这样的忧郁感伤美中完成的委婉的黄段子——处女思春的黄段子。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穿插的好。

 

解说:晴空的庭院游丝如烟,春在飘荡的游丝上呈现。刚迈步又迟延,退而回房理花钿,没想到菱花镜偷照了半个颜面,害得我将发髻梳偏。步出闺阁羞将身姿显现。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正与“摇漾春如线”相呼应,柔软飘移,是思春女子的心态与莲花步态也是春天明媚阳光里的游丝软细,在这里,作者还仅仅是用亦真亦幻来完成思春段子的开端性质的婉转缠绵。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解说:一方面对自己的美貌毫无掩饰的自我欣赏,一方面又为自己的美貌和情思无人赏识而惋惜。这里的惋惜不是孤芳自赏的矜持,而是一种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感慨。这样就形成了形体美、情思深与心灵空、意念虚的巨大反差,深刻地表现了杜丽娘面对大好春色,心情想有寄托的希望之情。当然,这“春”,既包含着“春光”“春色”,也包含着“春情”“春思”。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此句可以说是达到“醉”的一个小峰巅,首先是一种感伤——感伤春色如许无人知晓,然后是一种委婉——自身秀色怡然却无人问津。这正是以感伤的笔法写尽委婉的黄段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写作心态是柔弱的,是顾影自怜与渴望它己表达的。中国文人的生命情致中,是有浓厚的儒家传统的,正如钱穆先生在《灵魂与心》中所说,儒家的生命意志是在他人的心中得到呈现的,没有他人心中的出现则没有自身的精神存在。这句黄段子也正是中国文人无形中的自我表达,无论是自然春色还是自身的春色,无人问津是不足称之为完整的春色的。故此,中国文人的精神是向外的,是进取的,这种意志仅仅在受到严重摧折后才会转向另一方向,如道家的老死不相往来。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解说:没想到春花灿烂开遍,可惜是开在破败冷寂的庭院。可叹春色美好春光虚度的**子难捱,那赏心的乐事、欢欣的快意不知落在谁家院?瑰丽的楼阁飞檐,华丽的亭台栏槛;细雨丝丝、轻风片片,烟雾笼罩、游船斑斓,——深闺人领略这大好春色太难!

 

此段可以抓住两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与“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中国文人是有恋阴情节的,往往以鲜花自比,姹紫嫣红开遍是指自然风光也是指众多女性已经从深闺中成熟略知人事了,当大家都成熟的时候,作者的黄段子中却说主人公(牡丹自比)还早。这个“早”字正是中国文人的审美需求!——他们需要半熟不熟的女人,至于徐娘半老,风韵虽好,竟是付与过断井颓垣了。这里感伤的是开遍的姹紫嫣红,委婉道出的是牡丹虽好,也终会付与断井颓垣。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女儿们终是一个个死的死,出嫁的出嫁。中国文人是不欢喜于女人青春不再或者出嫁的。“结了婚的女人就养了婆子的恶习气的”!贾宝玉这么认为,恐怕中国的文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吧!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靡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

 

解说:杜鹃花红遍了青山,荼花外游丝飘忽柔软。春香呵,牡丹虽好,哪能开在百花之先!凝神听,燕子的清脆叫声明快如剪,黄莺流啭的歌声柔和润圆。“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字面上的意思是,牡丹虽然美艳,但它迟至暮春才开花,不能开在百花之先。其实这是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哀叹自己的青春被耽搁了。

 

从黄段子的角度讲,“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正是女子不受宠性的哀婉自怜,是思春不得的凄楚。毫无疑问,这段真正达到“醉”的峰巅——疯癫,是要突破含蓄的自白而终被一层薄薄的“膜”阻碍着,中国的女性至今还是被这层膜所阻碍,是很难有我思春我快乐的自白的。成对的燕子流莺,醉色迷人的春柳画片,这无异于一幅含蓄的春宫图画了。作家笔法之含蓄蕴藉,可见一斑!这里,我们也不妨大胆一次,作家本人是否也有屈原香草美人自比时候渴望别人“宠幸”的征兆呢?

 

这或许就是中国艺术,把个黄段子都将得如此含蓄哀婉,在思春发浪中又做的感伤自怜,是思春又是怜春,亦真亦幻,又小有巅峰,把**神文化与酒神文化完美结合,在梦与醉之间游走,凄楚、感伤与自比的时候又终不愿走脱文字,造势于气韵,缓和于文章。中国文人的半发泄半舒展半自恋半招摇的写作心态也被彰显的淋漓尽致。哈哈,贾平凹先生《废都》中“我愿意为你流血流水”的句子要是到了“游园惊梦”这般功力,大抵是没有人在做道貌岸然的批评的了。聊此一文,贻笑大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