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生活教师节征文 |
分类: 文学 |
马庆云/文
每年的教师节前夕,总有这样的一个疑问:社会需要怎样的老师?
我不赞同把“老师”当成一个职业性的指代名词,她应该是全社会性的,而非一个群体,甚或个别个人,她的囊括性应该是所有人,而非仅仅讲台上的那些耕耘者。孔子的“三人行”理论正是我这种说法的证明。所有人都是老师,而所有人又都是一个“年幼”的学生,有时我们是别人的老师,一言一行中的温文尔雅表率群贤,有时,我们又是别人的学生,但更多的时候,人将成为自己的老师。真正的老师是不存在的,她源于你的内心实体需求,正像风吹过芦苇而发出的呜呜之声一样。
我们所说的社会型的老师,只是社会职业意义上的“老师”,是社会发展到专业化之后的一种必然性职业需要。把“职业老师”与老师等同起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一旦等同,会抹杀“老师”这一名词的神圣性,因为“老师”不是一种职业,也并非吃饭的头衔与口号,她应该是“人性关怀下的智力启蒙与深入挖掘”,不承担任何的其他装载。
成为一名职业老师容易,但真正成为人家的老师却很难。每个人,尤其是现代人,在学校里接触过的老师很多,但在主观实体上成为自己老师的人并不多,他们中只有很少能够透过课本教育的内容,来到我们的灵魂实体,用春风一样的人性启迪完成其自己价值的最高实现。老师的神圣性,在于知识甚至那些非知识性的灵魂体悟地共振与传承,是一种语言实体交流下的情感碰撞,正是这种脱离文字、语音、动作的碰撞,来完成了老师这一神圣名词的构造。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释“师”为“二千五百人为师”,是最大的作战单位。这是她的本义,我们溯本求源中就可以看到“师”的重要意义——她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体存在,她的影响性远远超出带有“师之本能”的生命个体,“师”的完成是哲学原理中的交互对立,而非其它。这种交互对立中,我们首先要有所建树的则是“师之本原体”——为人师者。
为人师者为仁。我不打算把这个“仁”字再做展开说明。
老师的职业是另人“诚惶诚恐”的职业,如果哪一个带着老师头衔的人说他没有这种感觉的话,那相信他多半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没有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使命。如下,我们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在教师的授课上找一些改进与突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伦理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躬亲教育,一种潜移默化的举止影响。师德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大问题,有很多老师没有具备应有的师德,一种毁坏神圣的历史波澜叫他们自己放弃神圣,与俗物同流合污,把自己的精神污染第一时间传染给脆弱的学生。老师应该是高洁的,“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高洁不应该与老师脱离,哪怕这个社会腐化到何种程度,除非你在教师的岗位上不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教育植根于爱”(鲁迅),一种对对职业地爱、对老师使命实现地爱、对人类走向一切与我有关地爱,“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苏霍姆林斯基)。
我不想去赞美教师这个职业,因为她与任何谋生的职业同名,相反我们却应该对这些职业头衔下没有实现“老师”这一神圣使命的人给予批评,误人子弟的罪过比任何刑事犯罪都要严重。说到这里,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诚惶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