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阎福玲大学马庆云 |
分类: 文学 |
马庆云/文
很早就想就此事与阎福玲院长讨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这个汉字,古代写作“悳”,直心即是德也。德的本意,指的是一颗天真率直的心。真心谓之德,真情谓之亲,草木萌芽者皆谓之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学之道,在于你能否明白你那颗晶莹透明的真心,在于你能否用那颗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在于你能否到达本性纯洁的至善境界。我看,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不妨把此作为学习的真正动机与内在出发点。
很早读过一文,其言曰:“中国大学出现了一些与大学本质相悖的缺失,它们是:大学理念缺失;大学精神缺失;大学教师理想缺失;大学独立性缺失;大学制度缺失;大学行政服务缺失;大学教授话语缺失;大学特色缺失;大学学术评论缺失;大学信任缺失。”我不想展开来说,相信内行人对此种现象并不陌生,相反深有体悟,感触颇多。
学生感觉,我们已经离大学之道甚远,已经把学术本质里的精髓完全弃之荒野,对于那些至亲至善的东西早以无人问津,这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悲哀,我民族之悲哀,历史之悲哀,长此以往,大学将行同虚设,大学生将猪狗不如。
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存在亟待改良之处?以我中文系为例,每年的毕业论文中有多少廉价的抄袭作品,有多少冠冕堂皇的废话,有多少没有思想没有头脑的应试之作?研究生的也一样,甚至那些博士生的,他们研究论题的学术价值到底有多少?他们中到底有多少人仅仅把学术当成养成资格的工具?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他们所做地研究论题的真正指向?有多少人把学术当成至善的途径?有多少人自觉屏弃了那个做论文的最好途径——抄袭与码字?
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会思想!这是问题的关键,这才是他们为什么抄袭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时间都用在了磨平学生的思想上?我们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发出自己的评论,对学术没有应有的热情,对真理没有至尚地追求,这是“时势造英雄”的无奈。大学确乎已经成为养成资格的场所。
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从中反思什么?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中学的应试教育,对她并没有完全否定,因为我不会空喊主义,而不切合实际,但,大学的教育,我们难道还应该继续应试吗?
阎福玲先生,您对中文系的授课应该很熟悉。我们的考试制度是否合理?我们出的那些题目是否真正符合学术研究甚至是以后学生个人德行、就业的需要?我们是否越来越把学生硬盘化,存储化,而非能动化、灵活化?拿我们的那些古代文学的考试题来说,经过几天的背诵就可以轻松过关,一个学期,难道我们的学生就只有那么几天的成就?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难道不是我们过于片面化地追求考试成绩,把考试(做卷子)作为了考核学生的唯一途径?
这种考核方式(试卷)与中学的应试教育没有异别,同样都在继续着记忆性而非思想性,机械性而非思考性的教育。我们把大学之道,已经就着李白的小酒喝了,然后把杜甫存进银行吃利息。这是现状——无情的!
看看我们的学生,到底还有多少可以独立思考,斟酌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可以厚德载物、至善至美?这种试卷的考核,叫他们知道,会做几个老师上课布置的笔记就可以了,考试只是机械化的把笔记复制到另一张纸上的事情,无关乎思考,无关乎人性,无关乎德义春秋。
我们应该改良!
作为全国最大的中文系院校,我们应该有带头大哥的气魄,作为学生最尊重的老教授,您应该有教育破冰之举动。我们应该废除试卷考试制度,因为我们的试卷考试比八股都不如!记得胡适先生在给陈之藩先生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思想切不可变成宗教,变成了宗教,就不会虚而能受了,就不思想了,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这里我们不妨改动一下,思想学术切不可变成试卷考试,变成试卷考试,就不会虚而能受了,就不思想不学术了,我们宁可保持我们无力的思想学术,决不要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试卷考核!
那我们到底怎样考核学生?
学生认为,要用综合性的论文来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看他在这一学科领域中所达到的高度,然后针对学生学术高度给予相应的指导评价,用一种积极能动的教学来完成我们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学无法实现,难道我们大学还很难吗?这应该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论文测试的同时,我们应该辅之以面试,通过一种面对面的学术交谈(孔子授课式的)来完成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测试。
我们的考核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了某白写了某黑作品的层面上了。
这是学生的一些浅薄之见,仓促写就,没有什么字句斟酌,有锋芒处老先生海涵!
文章同步博客发表,期待先生回音。
后一篇:青县高考作文二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