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将于80前一代的没落中勃兴

(2007-05-14 16:57:58)
标签:

80后作家

诗歌的没落

文化

感悟随笔

分类: 文学
    诗歌将于80前一代的没落中勃兴
           文/马庆云
    当代最需要的是“大乘”诗人。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于坚
    有人说当代是诗歌没落的时代,李泽厚先生在与刘再复的谈话中也提及散文化时代的到来,认为生活要一点一点地在琐碎中解决,散文化与诗歌化的转行将于这样一个荒诞错位而又到处充满心灵救赎的时代展开。
    然后是诗歌的没落!
    放眼80前一代(我这里80前一代的划分标准已经在上文提出——进行不能真实地表现自我的虚伪性写作的一代,而非年龄意义上的作家分期)的诗歌创作,如郭沫若、贺敬之之流,更如汪国真、李丽华之属,彻头彻尾地演绎出平庸化地文学创作痕迹。所谓平庸,并非就一般的文学成就而言,它首先代表的就是力图扼杀自我,力求标准化、统一化与话语权利化的创作心态,他们过分地依赖于一种政治话语或者文化组织话语,企望自我关系命脉中的霸权力量地呵护,而非用诗歌来证明诗歌!这种心态宿命地赋有传统的悲剧性质,使一个乃至一代甚至几代诗人(作家)的整体性构思,从一开始便被定势在一个既定的、有限的、闭合的格局之内,从而完全阉割了超越与创新的可能。这是80前诗人的诗歌创作不能真正向世人宣布诗歌时代没有没落的真正原因。他们不是依赖于政治,就是附属于派别,力图用一种主义的外衣来掩饰内部诗性的沦落、流放与丧失。
    林贤治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一个作家,如果不能诚实地写作,不能恪守内心自由的原则而仰仗神圣的他者,那不管如何的标榜崇高,最终仍将脱不掉卑贱的。80前一代的诗歌创作,多是“卑贱”的创作。低级些的人标榜政治,写口号诗歌;高级一些的依附团体帮派,互相吹捧;更高等的则打出主义的旗号,什么后现代、什么达达主义,不一而足……他们的诗歌如果没有诗歌后面隐藏的背景,将一无是处!80前诗歌过多的是一种卑贱性的依附,过少的是用诗歌来证明诗歌的精神。
   据说,诗歌的影响越来越小,那我要问一句,以往打着诗歌的旗号招摇撞骗的影响力,那是真正的诗歌的影响力吗?80前一代盛行的依附于权利(政治、团体、主义)话语而存在的坏诗的命运已经完蛋了。而80后一代的好诗虽然依旧被诗歌所形成的审美传统和知识体系和出版权遮蔽着,但那钻石的光辉正在穿透坚硬的周围,开始不仅仅对诗歌也对整个文学体系发生着影响。舆论所谓的诗歌的没落,实际上是政治口号诗、应景诗、伪诗、劣诗、知识分子诗的没落罢了!
    诗歌的真正价值是什么?80后一代的诗歌创作回答了这一我问题——“诗歌的真正价值正在于,它总是通过自由的、独立的、天马行空的、自在的、原创性的品质复苏着人们在秩序化的精神生活中日益僵化的想象力,从而使人们重新领悟到存在的本真。”
    80后一代的诗歌创作,是真正失去“庇护”的一代的诗歌创作,他们脱离政治、放弃团体、“背离”主义,因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创作。正是作为伦敦一家银行的优秀会计师的艾略特,作为美国一家保险公司懂事长的斯帝文森,作为专业的工伤事故调查员的卡夫卡……给我们提供着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想象力。很难设想艾略特、斯帝文森、卡夫卡这样的诗人,会像中国80前一代诗人的官方笔会那样,聚首于中国甚至外国某个风景区,各住一室,每天交换写诗心得,谈论诗歌发展计划,规定文学走向,发表“侧记”。
    当这个革命性的伟大时代及其所属的80后诗人准备结束这些东西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中国诗人的大幸。
    诗歌创作,是个人的情感创作,不是为所有人的创作,相反,它是只针对少数人甚至诗人自我的情感宣泄性创作。它在80后一代的笔端,真正实现了用诗歌来证明诗歌的夙愿,它的证明不在依附于知识、神学、修辞学、读后感等外物。诗歌是少数天才从生命和心灵中折射出来的智慧之光,它是“在途中的”、“不知道的”、其本质与”知识“对立的。80后诗人真正实现了诗歌的这些特性。
   在这样一个机械化、统一化与兵营化的时代里,诗歌确实会成为人类生活的作料,成为饭之于盐的关系。80后一代在他们敢突敢想敢做敢写的精神感召下,必然会在时代需要的大潮下发出自己应有的光芒!
  随文附带笔者广告一个:免费介绍石家庄市区家教,有意者请联系13180099675。如您对笔者文字有任何意见及建议,也可通过此号码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