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授课实录
(2012-12-26 13:34:02)
标签:
荷塘月色授课实录审美阅读杂谈 |
分类: 文 |
师: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生:(依次朗读,教师同学一起评点)
师:朗读要符合文章的内容和格调。刚才几个同学读得还是熟练的,但是都太快了,以致出现一些小差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慢慢走,欣赏啊”,书也要慢慢读,才能体验其中的妙处。
这是一篇描述性的散文,同学们说说看,文章描述了我的一次什么活动或经历?
生:我觉得是一次散步的经历。
生:他出去逛了一圈,逛街去了。
师:逛街?买东西吗?呵呵,当然不是了!
生:我觉得他出去解闷,你看他原先“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出去走走散散心。
生:他做梦去了。
师:噢,做梦去了,这个倒新鲜。你说说看,为什么说他做梦去了。
生:因为刚才我听朗读时候,觉得文章里写的景色很美,有一种梦幻之美。所以我觉得他是做梦去了。
师:梦游?不对吧,应该是梦幻之散步。
生:他坐在荷塘边上发呆,神游去了。
师:神游,比梦游如何?哪个更恰当些?
生:神游吧。梦游是一种病哦。
生:我觉得是“悠游”,很悠闲的去游。
师:悠闲?你刚才不是说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吗?去寻找悠闲的游?
生:对,他去寻找悠闲的心情。
师:好的。大家说了很多,大部分都有一个“游”字,而且都牵涉到了梦啊神啊什么的,说明他散步得很投入,不纯粹是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和转换,而且有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也就说,他不单纯是一次赏景的散步,还是一次审美的散步。
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课文,随着作者的脚步和目光,随着他的心灵散步。
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文章的题目:荷塘月色。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个题目是一个什么结构的词语?
生:并列的,写了荷塘和月色。
生:应该是荷塘的月色。
生:我觉得应该是像月饼的馅儿和皮的关系一样,荷塘中有月色,月色中有荷塘。两者密不可分。
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比喻也很新颖。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不错,应该是这样的关系。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师:说的很好。那么,我们接下来要看看,文章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写赏景,或者说审美的。
生:从第四段开始,到第六段为止。
生:应该从第二段开始。
师:第二段写什么?
生:第二段写荷塘的路,通向荷塘的路。
师:交代了行径。有没有审美的活动?也就是说,这段的描写有没有触动“我”的审美体验,触动“我”的心灵世界?
生:没有。只是交代了行径。
生:我觉得有。虽然这条路很幽僻,夜晚更加寂寞,但是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生:幽僻有什么美?阴森森的,还有些怕人。
师:美有很多种类,并不一定就都是明媚亮丽、蓬勃活泼的。要看它如何打动观赏的人。
生:我觉得从第三段来看,第二段应该是美的。因为幽僻安静的环境,提供给“我”一个自由的空间。他说:“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说明第二段写的小路是美的。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审美的前提是什么? 是自由,是摆脱了世俗的负担,超脱了功利的纠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和艺术中去,才能享受审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幽僻之境当然也可以是一种美的境界,而且是审美的前提。
刚才这位同学以第三段来解释第二段,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很好的思维方法,很贴切的联系,很灵敏的语感。
第四段开始,“我”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色给了作者什么样的美的享受。
生:这段描写了荷叶、白话、清香和流水,表现出一种优雅宁静的美来。“我”很享受这种美的境界,使我心情平静愉快。
师: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围绕着荷塘来写。何以见得就是优雅宁静、平静愉悦的?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
生:他写荷叶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写荷花袅娜或者羞涩,像明珠啊星星啊美女啊什么的,很美。
生:用了很美丽的比喻来写这些景物,说明他内心是安静而且愉悦的。如果他还是很烦躁的话,就不会有这些美好的联想了。
师:说的很好。王国维说过:一切境语皆情语,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语言的风格和情感的色彩应该是和谐的。他是如何写荷香的?这样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生:荷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个比喻说明了荷香的什么特点?为什么用歌声来比喻荷香呢?
生:应该是说明荷香很远,离作者很远,所以时有时无,隐隐约约的,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一样。用歌声来比喻荷香,是通感吧。
师:说的很对,是同感。同感也是比喻的一种,用一种感觉来比喻另一种感觉,把不同的感觉打通。把诉之于嗅觉的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荷香,比作随风飘荡的飘渺的歌声,很新颖,也很贴切。
这一段写月下的荷塘,优雅宁静,细腻深情,是优雅之美,宁静之美。我们来看下一段。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说说这段文字体现了怎样的美。
生:写了月光,月光像流水一样,月光朦胧美丽,有一种梦幻的美。
师:梦幻之美。作者是怎样来营造这种梦幻之美的?
生:淡淡的月光,读起来就有一种梦幻之美吧。
师:要有理性的说明吧,不能光凭感觉呀。
生:嗯,还是说说修辞吧。这段同样用了很多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样,叶子和花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色像梵阿灵上演奏的名曲什么的。对了,这也是一个同感。
师:对,同样用了很多比喻,而且这些比喻有类似的地方,就是柔美,甚至是阴柔。你认为赋予这些景物这样的美感的作者,具有怎么样的心态和情感呢?
生:他应该很安静,很宁静,好像静静地站在荷塘边仔仔细细地观赏荷花和月色。
生:我觉得朱自清会是一个比较温柔的人,因为他喜欢把东西比作女性的。
师:比作女性就温柔了?你不把荷花比作美女,难道比作张飞不成?
生:荷花当然不能比作张飞了,但是你看他总是用舞女啊美人啊什么的,明显有女性倾向嘛。
师:你们怎么看?
生:他在第三段已经说了,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而在荷塘边,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是个自由的人。所以他很享受这样的联想啊。
生:他已经有老婆了,还喜欢这样想。
师:你觉得他有老婆了,就不可以来欣赏荷花,不能把荷花想成舞女美人吗?古人都说:不知子都之美者,无目也。对美丽事物的欣赏,要超越世俗和功利啊,我亲爱的同学。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它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水平,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审美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品位和精神追求。
所以朱自清在现实生活中“颇不宁静”,烦闷或焦躁,他要来寻找精神的出路,寻找让自己安栖的灵魂家园,寻找能让他精神愉悦的美好事物。而荷塘正提供给他这样一个场所,让他能妥帖地安置他的灵魂。
生:那这就是,能使他逃脱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了?
师:你说的真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世界,这样我们的精神才能够丰富起来。当然,你不能永远藏进这个世界里不出来。朱自清后来走出来了吗?
生:走出来了,他这样想着,猛一抬头,已经到了自家门前。
师:这当中还有两段吧,写了什么?
生:哦,写了采莲,梁武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
师:荷塘和月色都写了,是他的身历之境,为什么还要写这两段呢?
生:因为这两段都和莲花有关系,他看到荷塘里的荷花,文学修养又高,所以就想到了古代的采莲。
师:是一种自然的联想?还是经过选择的有意为之?
生:我觉得应该是对比。上一段最后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然后想起采莲的热闹来,而且采莲不但热闹,而且是一件风流的事。这一段里也有一句:“可惜现在的我们已无福消受。”可见他内心其实很向往这样的热闹风流的。
师:联系得很好啊。“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听起来确实很失落。你能理解《采莲赋》的内容吗?
生:读得懂的。就是他们在采莲的时候少男少女也在传递着恋情,什么“妖童媛女,荡舟心许”之类的,就是说他们在传情啊什么的。
生:还有“嬉游”这个词,“这真是有趣的事”。说明采莲是很快乐热闹的。
师:但这不是作者亲历的事,应该算是他真正的“神游之境”了。那么为什么还要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呢?
生:因为他想念江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他生活在北京,心情又不宁静,可能是想念江南家乡。
师:《采莲赋》和《西洲曲》里都写到采莲,你能看出来有什么不同吗?
生:《采莲赋》里的采莲很热闹,《西洲曲》看起来没那么热闹吧,可能只是一个人在采莲。
师:对。《西洲曲》写的是一个少女对一个少男情有独钟,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他的苦苦思念。“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就是怜子、恋子。
生:知道了。《采莲赋》表现的是一群人的活动,《西洲曲》写的是一个人的活动。一个是快乐热闹的,一个是深情纯真的。
师:你分得真好!你们能看出来这两段引用对应了课文里面的什么内容吗?
生:对应了第三段里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对不对?
师:热闹的群居有和乐之美,冷静的独处也有幽独之美,作者都爱。这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时美其美,得其所美”,是审美的一种境界,自由忘我的境界。在自由的境界里,审美的翅膀带着心灵飞翔,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尽情享受大自然和艺术的无穷赠与,充实精神,愉悦心灵。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作者提供给我们的一次审美的典范经历,自由是审美的前提,沉静是审美的条件,超脱是审美的过程,神游是审美的境界。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读。比如钱理群就认为这是一篇反映朱自清政治苦闷的象征之作,孙绍振则认为是派遣他自己的伦理苦闷之作。这个分歧在文后第99页有资料,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