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与“以动衬静”

“化静为动”与“以动衬静”
谭汝为
http://s16/mw690/001nD67Gty6FM6x8rG72f&690
绘画是静的艺术,但高明画师却能在静止的画面上显示对象的动态。
音乐是动的艺术,但优秀乐师却能通过流动的旋律展现对象的静态。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现力比其他艺术更为自由而深刻。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常常巧妙地运用动静交错的艺术手法,或化静为动,或以动衬静,从而取得奇丽多姿的艺术效果。
一、“化静为动”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赋予无生命的静态之物以生命,把静态写成动态。譬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这里“孤云”可以来去闲游,“山”可以与人脉脉含情地相对而视,其中隐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独寂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如宋人王禹偁的《村行》: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山峰本来就不会说话,但诗人却说它“无语立斜阳,”仿佛它原先能语、有语、欲语,使人感到这里的山峰有生命、有活力、有性格,顿使全诗充满了生趣。再如: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里写江山“无语”“不语”,都是化静为动的透过一层的特殊笔法。诗人借用这种笔法含蓄地昭示出内在情感的百端纠结,读者诸君切不应以闲笔忽之。辛弃疾《贺新郎》写道:
问何物、能命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这是拟人化的“化静为动”:妩媚的青山与倜傥的词人情貌相似,互为知己,倾心相娱,何等令人神往!
再如清代高僧雪峤,隐居深山,曾有诗云: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探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把“青山”写成比邻好友,写成动态的有情之物,使诗中描绘的寂寥孤独的生活充溢着盎然的生气。
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常伴随着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相融相生的。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
我自只知常日醉,满川风雨替人愁。(黄庭坚)
稚子推窗窥过雁,数峰乘隙入西轩。(萧德藻)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仲则)
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行人。(严冬友)
通过动态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来感染读者。
另外,还有把无情之动化为有情之动。如中唐李德裕被贬至海南岛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其《登崖州城作》:
青山欲共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将群山环绕郡城的自然形状写成殷勤挽留迁客的动作。这种化静为动的“移情”手法,即在描摹自然形象时,将诗人的感情楔入客体对象之中。
二、“以动衬静”
所谓“以动衬静”,即把握艺术表现中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用动态去对比、映衬静境。王安石曾集前人诗句组成一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写风定声静,但花瓣仍在悄然落下,这是静中见动;下句以鸟语啁啾去衬托山林的幽静,即“以动衬静”。王维的山水诗往往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息为安宁服务。他笔下的深山、林荫、月光、泉水都在某种动态之中呈现其空灵淡雅的静谧,如:
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过李楫宅》)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诗人以蟪蛄鸣叫声、犬吠声、鸟鸣声、人语声、流水泉声等去衬托寂静。以声衬静,更能逗起人的思绪,使人感到静意更为悠长深永,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管锥编》第一册)
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这是说山水画应力求以活动的景物去衬托静止的景物,做到动静交错。
诗画同源,两种艺术表现有其相通趋同之处。用泉流绿树去衬托静态的山峰巨石,使之相映成趣。对于写诗与绘画都是巧妙的构思手法。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其中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卞的图景。(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此为化静为动的技法。)
四、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技法是诗歌众多表现技法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因此有利于作者感情抒发的动静是我们分析、揣摩的重点,若感情抒发与动态静态描写关系不大,我们就没必要花大力气分析动静关系,而是从其他方面来分析这首诗的技巧。如: 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通过感觉、视觉、听觉来写“夜雪”之大的,主要手法是侧面描写,诗中虽有“折竹声”这样的动景,也不是我们重点分析的手法。这是符合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的,因为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是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赏析】: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本篇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
“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
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注释】:
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
艅艎:舟名。泛泛:船行无阻之貌。
阳景:日影。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词语解释】
禅房:僧侣的住房。
万籁:各种声响。
【诗文赏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③言:指约定。
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