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4日,第一届华语世界杯结束了。说实在的,除了当了几场裁判,协调了下各方关系,我这个老师基本上啥也没干。看着一帮年轻人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把梦想变成现实,心里很感慨,也很佩服。现在的年轻人,论做事的能力,绝对胜过我们这些“爱批评”的中年大叔。
表扬、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说几点自己的思考吧,这也是这样的比赛让我最大的收获。
大学辩论活动最大的问题就是独立性不强、造血能力差,基本上取决于学校的支持力度。所以很多活动,在领导认可的时候,可以办的很好,赶上了领导意图有所变化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像审计大学这样在学校领导层有对学生活动稳定的、持续性的支持的学校太少了,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华语世界杯这批孩子最大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在学校大力支持的时候,想到危机、想到要靠自己的力量能将活动继续下去。这种独立性的诉求,就要求华语世界杯必须去探索对学校外、体制外资源的开发与盘整。我曾经对这种思路的可行性充满怀疑,但是事实证明,年轻人是对的。然而这样的突破是有代价的,它意味着要对比赛的规模、比赛的形式乃至辩题的选择进行更多样性的组合。它不能仅仅成为高等院校封闭性的游戏,而必须调动大众的参与,吸引大众的关注。
首先,是参赛队伍上的多元,很多人对有社会上的队伍参加有所非议,可在我看来,这样的队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同知识背景的年轻人的思维碰撞,会为辩论寻找新的机会。事实上,中学队伍恰恰是这届比赛最大的看点之一。相比于很多技艺高超的大学辩手,这些小孩子们不仅更真诚,而且在逻辑和场面上也未必落了多少下风。
其次是参赛高校上的多元。黄金联赛的队伍实力参差不齐,很多辩论爱好者觉得比赛水平不高。这届赛事也的确出现过几场一边倒的比赛。但这就像世界杯一个道理,有德国也要有沙特,甚至也可以有中国。像上届羸弱的东北的队伍,这届就表现出了很大的进步。辩论要扩大影响,就要允许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队伍出现在大型比赛当中。在近十年的辩论发展当中,辩论风格趋同,千校一面的趋势已经让很多人审美疲劳了,华语辩论世界杯正是在进行这样一种新的尝试。
最后则是辩题的多元。在最近这几年中,大学辩论有一个非常忧虑的问题,那就是越来越成为高校这一小圈子的语言游戏。辩论或者成为纯粹语言技术上的交锋,或者成为空洞的价值观的演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也难以引起社会大众的兴趣。这样的辩论作为象牙塔内的小众游戏,当然有其重要的价值,但是要想推广就必须填充其内容。坦率而言,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宏大辩题、哲理类的辩题的把握还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打一些更实在的辩题,说一些更具体的内容,可能更能让辩论回归到普通人的世界之中。虽然很多辩手对初赛、半决赛和决赛有关于电动汽车、金元足球、驾考合一的辩题颇多批评,认为这让辩论更成为事实的较量而非语言技巧或是价值情怀的对抗,但是坦率而言,难道远离社会现实、远离具体问题的语言游戏,真的符合辩论的本意?更何况辩论发展到今天,很多辩论的技术已经异化成为不让别人好好说话的技术,很多辩论的情怀已经堕落为简单粗暴的空喊口号与道德绑架。
当许多人根本谈不清楚主义,又沉溺于不说人话的技术时,也许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到初心,去说点大家关心的话题。这个大家不是辩论圈里沉溺于技术的90后、00后,也不是追思价值的80后、70后,而是普通人,对社区改造、汽车摇号、驾照考试、足球发展,实实在在关心的普通人。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比赛都进行这样的转变,但是更多元的辩论观念,也许才更符合这个更加多元而实在的社会。谈人生、谈世界当然很好,但是谈足球、谈驾照、谈社区又有什么不对。无力把握的宏大叙事如果成为一种唯一的选择,那岂不是也异化成了执拗与狭隘。更何况,现在的辩论实在是生涩僵硬的主义太多,真实具体的问题太少。辩论不是辩论圈的闭门会议,而应该直面大众的真实关注。辩论人的价值观与语言技巧,应该更多地服务于真问题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审美与偏好。
让辩论走出象牙塔,让辩论成为直面真实问题的辩论。这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的坚持。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感谢大家的理解或是不理解。让我们明年再见。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选择相信年轻人,期待他们正在进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