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考再出试卷门事件
(2009-06-16 08:00:39)
标签:
甘肃高考替考试卷门事件高招办道歉状元县杂谈 |
分类: 评论 |
据甘肃省高招办介绍,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甘肃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本着对每一位考生负责的态度妥善解决,给考生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卷细则。对此,负责甘肃省网上评阅理工类各科非选择题试卷的兰州大学组织学科专家组成员和资深中学物理教师反复论证,制定了评卷方案。
根据评卷方案,第23题中有3个得分点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第3空(1分)如果得不到正确答案,直接关系到第5空(3分)、第6空(3分)两个得分点,考生可能得出多种答案,在评卷过程中均按正确答案对待,按得分点给出全部得分,共计7分。对于未受印刷影响的另外3个空,仍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按照得分点记分。
为此,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13日公布,对于今年全国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Ⅱ卷第23题中的3个得分点,除空白卷外,不管答案为何,甘肃省均按正确答案对待。
虽然不清楚高考试卷印刷的流程究竟是如何设置,涉及多少关口,有多少人为其把关。但不难想象,最起码要比印教材更严格,要经过更多的层层把关、层层校对,绝不能允许出现一丁儿点错误。可是万分不幸的是,仍然出现了错误。
明明是出错了,但很有趣的是,甘肃省高招办公布消息之时,还在用词上“锱铢必较”,绝不肯出现一个“错”字,而只用“问题”去定性,却不啻回避了这个“问题”的实质——错误。实际上,严格去抠字眼,根本不能叫“印刷不清晰”,而应说“出现印刷错误”,导致了一道“错题”、一份“错卷”。
回避“错”字说明,“潜意识”或“显意识”里,甘肃省高招办还想文过饰非——尽管它也表示“这一问题的责任完全由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然而,假如按照它的逻辑去追究责任,似乎最后应该处罚的是设备,则岂非又让设备当了一回“替罪羊”?这或许是学银行——银行每次出错,就会归咎于电脑,或ATM机。
无奈之下,高招办还想出了一个“高招儿”,对于错题所涉的三个得分点,它规定——只要有答案,就认为是正确答案。这种蛮干的“一刀切”,想必会让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喜出望外,也让另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觉得不公平。一个考生在得知消息后拍手称快,“哈哈,我在理科试卷上写了一首诗歌,原来这样也能得分,太好了。”也有一个考生很生气,“怎么能这样呢?我费了很长的时间才作出来,还挤占了其他作题的时间,结果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跟我一样得了满分。”另据推算,在甘肃,考生因为1分,名词大约相差1000名左右,这7分,就要相差7000名了,难道没有做答的考生连与答案无关的ABC这样的几个字母也写不到试卷上去? 当然,甘肃高招办用了这一招儿,基本上有望成功化解非难,不至于太过被动了, 但这跟懒政有什么区别?倘若所有的考试试卷都有印刷质量问题,是不是都要给学生满分?
可是,不论如何善后,我们绝不能容忍的是,甘肃高招办擅自给自己减责,事后不过是轻描淡写地内部处理一下。
须知,这道“错题”和这份“错卷”,反映出整个高考工作的疏忽。从流程上看,印刷出错,已经不可容忍;错误没校对出来,已经不可再忍;而试卷进入考场拆封之后,未能第一时间发现错误,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最后的阅卷环节,才突然发现错误,实在太说不过去了。各个责任环节,必须严肃究责。
进而,还须追问:既然连试卷都能印错,还有什么错误不能发生?在当地整个高考组织工作之中,又有多少疏忽大意之处“模糊”了?甘肃高招办能否彻底进行整治,而不是明年更换一下机器了事?等等问题,涉及到众多家庭的切身利益,都不能没有一个像样的答案——至少,错不在设备,而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