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凉”为媒促“三交”十里花开别样红
(2024-09-20 00:14:24)在州政协“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协商会议上的发言
以“凉”为媒促“三交” 十里花开别样红
杨正龙
苏马荡,土家语,意思是“老虎喝水的地方”。这里一脚踏两省,一眼望五县,四季如歌:春明好踏青、夏凉宜避暑、秋秀观红叶、冬酷赏瑞雪。被称为:植物王国、夏季凉都、景观天堂、山寨中心、风情窗口、康养高地,有“中国最美小地方”之美誉。
我们是苏马荡的第一家景区及民宿客栈,从2008年至今,接待了全国各地数十万游客及候鸟。我们的经营理念是:做生意把客人做成朋友。
多年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及“候鸟”,在苏马荡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爱上了这里,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来自宜昌的园林专家郑开来,为苏马荡的规划、绿化献计献策;来自成都的作家郑国华在避暑期间创作出版了12本宣传讴歌苏马荡的书;万州摄影家彭庆辉、汪昌隆、桂本运、孙敦福,从2008年开始至今16年来,通过摄影作品持续宣传推介苏马荡。宜昌人“三峡姐姐”陈丽娜、武汉人“张大哥”张宝山、四川遂宁人“马叔”马友东,他们每年夏天,都会来苏马荡,不仅为避暑,还因为这里有他们挂念的“亲人”。多年来,他们与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同胞建立了深厚情谊。
在谋道苏马荡这片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原住民诚心待客,候鸟们用心“筑巢”。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候鸟”当亲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政府借力“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场主体,打造苏马荡省级生态旅游旅游示范区,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近40万游客到苏马荡避暑。这些游客夏至秋归,被当地人民和蔼地称为“候鸟”,他们则把这里亲切地称为“荡上”。
不仅候鸟对苏马荡的情感愈发深厚,当地人也越来越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苏马荡大道上,车水马龙,外地牌照车辆络绎不绝;在游步道上、美食广场、购物街区、小区广场到处人潮涌动,不管他们来自哪里,到了苏马荡都成了这里的“新市民”。
“候鸟”们舒适的体验感,源自当地各族同胞的热情淳朴,也源自当地政府的用心用情。小小的苏马荡,居住着几十个民族的同胞。多年前,“候鸟”刚来时,苏马荡还未做好准备,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不足。10多年来,当地政府引进市场主体,着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打造景观、组建多支志愿服务队、出台多项措施提升行政服务,为“候鸟”们量身定做的服务不断拓展,不断繁荣避暑经济,既周全,又精细。让“候鸟”们的生活愈发舒适、惬意。让各族群众在苏马荡和谐相处、融合共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夏天有近40万“候鸟”在苏马荡避暑。为进一步做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利川市政府将爱心驿站与红色驿站、零工驿站、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共建,以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会、站、家”一体化为目标,收集整理群众“心愿单”,共同搭建服务平台,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谱写出民族团结进步之歌。作为景区我们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免费为游客讲解、当导游,与游客候鸟一道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举办候鸟文化艺术节、杜鹃文化旅游节、全国摄影大展、土家歌舞专场演出及文化交流采风等活动。如今,在“候鸟”与苏马荡各族群众相处过程中,温馨的故事处处发生,和谐的画面时时上演,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进步之歌,我们所在的社区获评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同心港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省级“三项计划”。《凝聚“候鸟”合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药材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共融之路获省级十大精品案例之一。 以“凉”为媒促“三交”,
十里花开别样红。苏马荡已经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标杆!
苏马荡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奇迹,通过以旅游为平台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近40万“候鸟”在苏马荡“筑巢”,成为各民族互嵌融居的最好注脚。目前整个景区旅游发展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苏马荡交通拥堵、医疗资源薄弱、旅游业态不丰富、景区特色不突出,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等。对此,建议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持续做强“凉”优势。推进各民族人口在苏马荡流动融居,巩固深化各族群众交流交融、和睦相处的大好局面,政府要统筹旅游发展、城乡建设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引导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地方财政对苏马荡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整合资源,通过科技和创新提升新质生产力,打造候鸟精神家园。三是做好规划顶层设计。对苏马荡周边景区进行差异化定位开发,减少同质化现象,促进各景区沟通协作,通过产业链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突出特色优势,增强竞争力。四是丰富旅游业态,建设旅游休闲综合体。构建苏马荡“中国最美小地方”新格局。营造互嵌空间,引导各民族经营户联合创业、互帮互助,打破流动上的交通制约,实现村寨互联互通、把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特色村镇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景区建设、旅游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