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川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之我见(中国传媒大学 杨荣誉)

(2016-01-20 10:50:16)
标签:

划龙点睛策划

杨正龙旅游

利川苏马荡景区

鼎尊信息

杨正龙

 http://s4/mw690/001nCVZigy6YIgM7zHRf3&690杨荣誉)" TITLE="利川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之我见(中国传媒大学 杨荣誉)" />


——(文章来源:中国利川网)第一次到利川,被绮丽秀美的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所震撼,如同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一种未经污染、天然去雕饰的美令人只剩下了感叹!

 

——我想起了我童年时代的故乡。我来自云南大理,白族,18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这些年来,眼看着故乡从西南边陲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日日名声鹊起,成为了国际上炙手可热的旅游度假胜地。一方面,我为家乡的发展而骄傲、自豪,另一方面我亦不断地反思发展给我们的自然资源、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的陷阱或吊诡。

 

——这些年,因为职业的关系,我走了一些地方,持续地关注美、寻觅美。与我一样,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也将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这让我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去旅行?在我看来,旅行就是简单地去看看,带着读天地大书的心情,将实际生命对应到不同的地理人文。在这个过程中,超越惯性,放下非要看到某种风景、享受某种生活的主观意愿,真正让不同的文化走到自己的心里。

 

——而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要能带给游客新鲜丰富的生命经验,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要能鲜明地彰显出来。在全球化导致同质化的时代,特质成为立足社会的本钱。一个地方、一种文化,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就在于特质。

 

——当下中国,所谓的旅游纪念品千城一面。卖着相同商品的小店遍布全国:北京的王府井、丽江古城、贵州青岩古镇……赤裸裸的佐丹奴、麦当劳、星巴克……让人在这些地方无法产生时空的概念,更何谈发思古之幽情?!

 

——相比较之下,丰富的土家族、苗族人文资源,风景秀丽的腾龙洞、苏马荡、佛宝山,历史悠久的大水井、鱼木寨,乃至风味独特的美食……都是利川独特的旅游资源。只有有特质的文化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其次,旅游要能建构自己的神圣性,因为它所传达的正是一种文化,甚至如九寨沟这样的天然美景,也会因武侠世界的想象而更添传奇。以日本为例,日本旅游中的种种禁忌,不会让你反感,反而会有敬畏与学习之心。而巴厘岛,生活闲适,风景优美,礼佛的文化传统成为了启示游客生命的人文景观。在那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巴厘岛人独特的生命美感和生活态度,它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灵故乡。这种完整独立的文化体系下,外来人尊重你的文化,尊重你的生活,知道哪些可以看,哪些不能涉足。


——旅游卖的是什么?真正的核心当然是文化,但这文化又是通过人的服务传达给你的。而如何服务就与服务者的基本生命观有关,提供些什么服务则涉及到所提供的文化内容。在这上面着力,平板无趣的地方也会让人宾至如归。日本人生活态度认真,再轻慢的旅客到了日本名胜古迹,也会觉得恭谨。因此,日本文化独特气质的美也就容易被游客领略。

 

——旅游要建构自己的神圣性,多多益善是最不合理的,因为这样会失去自己的尊严。秘鲁的马丘比丘就深谙此道,它的一些景点必须提前在网络上预约才可以游览,旅游旺季甚至要提前几个月才能约到。这样一来,许多人都带着朝圣般的敬畏心而来。

 

——第三,旅游品质,在我看来,主要不是让旅游者住豪宅、睡软床之类的硬件概念,而是能让游客感受到的信息量有多大。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旅游景点都存在着信息量不大、甚至信息杂芜的情况。我在利川的腾龙洞、这样一个气势恢宏、神秘莫测的洞穴里,不是想了解“这块石头像什么、那块石头像什么”这种看图识字似的图解;而是对它的前世今生、地质构造以及旱洞与水洞的区别等等信息更感兴趣。

 

——犹如日本的温泉文化,一路领受下去,不只是趟温泉之旅,最后学到的是日本人的人生态度。而法国的艺术博物馆,若非专业人士,恐怕难有耐心看完全部,遑论还是异质文化。但法国人会告诉你,这跟文艺复兴甚至整个欧洲有关,所以你看到的就不仅是文物艺术,而是整个欧洲的文化脉络。因此,要赋予山川自然更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让外来人能以更谦卑、敬畏的姿态面对这自然与人长期共生的和谐。

 

——最后,有资源,但又不能一味地消耗资源,去除一元化思维,不能一切向钱看,否则资源会被消耗殆尽。

 

——我们承认发展是人的主体选择权利,但如何发展会更好,则是需要追问的。尤其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接触,后者容易将前者的文化毫无保留与反思的接受,但从历史的实践来看,后果大多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即使设身处地的思考发展权利,也需时时反思觉察。文化建设中强调美学形式、人文精神,可以根据生活需要改变材质和内部设施,但一个族群的美感经验还是要看得出来。变与不变,就要看那原点在不在。真正的旅游要能做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特质,人人共荣”,这才叫成功。

 


 

——(杨荣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美国休斯敦大学、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视觉心理学、影视心理学、电视节目制作、电视剧艺术。著有《影像视觉心理学》(20万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从1997年起开始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第一线,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记者、中央电视台《七巧板》导演,参与大量节目的制作。在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美国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数字内容的空间布局管理——人文的视觉论证工具》 (Vwire: 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 through Spatial Arrangement – a Tool for Visual Argumentation in the Humanities),承担 “基于视觉心理学的光环境设计研究”等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主讲课程《视觉心理学》被评为中国传媒大学优质示范课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