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渝:当关爱老人成为一种习惯(自论自语0205)

标签:
汪渝孔子关爱老人孝敬自论自语文化 |
分类: 论语渝禅 |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自论自语】
孔子提到了孝,就是礼节,一种行为规范。论语中所谓的孝,我觉得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设立了一条线,线上线下此线为标准,为准绳,为礼节。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这种浮躁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展开问题的思考,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丢失了很多礼节。可以说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父母都是孝敬的,对自己的弟妹都是关爱的。社会中,随着中国快节奏的经济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滞后,老祖先所传统的文化给丢失掉,在利益面前,很多人都是了自己原本应该有的美德在遗失,原先孝敬和关爱的习惯,开始刹车,不习惯了,不遵守了,而是贪婪,来满足自身的享受。
任何的享受无可挑剔,在没有影响到他人的情况下,不值得阻挡。当然,很多人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压力下,所无奈,我们常说很累,那是累心,那种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实际之间的差距,让很多人将传统的文明丢在了十万八千里之外,这些原本最值得珍藏的人生价值,在暂时或者飘渺的物质利益面前,显得是如此的苍白,当红变成了白,所有原先的教育价值都一文不值。我们经常会看关于赡养老人的问题,这是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另外,我觉得自己不是孝子,不能伺候父母。虽然我们或者会给予父母在物质上的孝敬,但是精神的沟通确实如此的遥远。记得看过一片电视广告,讲孝敬父母的,母亲将饭做好了,而子女们都在外忙,都没有时间来陪母亲吃一顿饭,母亲只有长叹一声,当年的“常回家看看”真的是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心坎上的那点无奈和痛楚,这种无奈我们所说无能为力,其实还是我们自私不愿意做而已。
假如,我们把家当成社会的“小家”,那么社会的“大家”,我们就更无暇顾及。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让老人先过马路等等身边的细节,我们都做得不够,或者我们不敢做。我们很多时候受到了一些传媒扩大的宣传,针对某特殊事情的影响,例如有看见老人倒地,去扶老人,却被老人怪罪是他撞的,或许老人没看清楚是谁撞得,或许老人已经很难碰到如此的热心人,人情冷淡了。既然这些风气的存在,其实从小事做起,我们还是可以给予别人一些帮助的。不管如何,我觉得大部分老人都是慈祥的,懂礼节的,值得尊敬和我们力所能及帮助的。
或许我们在这座城市,给老人让个座;也许凑巧,他的子女在你的老家,给你父母让座。假如人人把同你父母年纪差不多的人,当成自己的“父母”,那么我们就是跟我们父母差不多大人的“儿子”。在人才东西南北融合的今天,我们去关爱陌生的老人,当这种心态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父母也会得到别人孩子的关爱。
朋友,你的父母还好吗?让我们关心周边的老人,成为习惯,那么我们的父母就会得到关爱。把孝敬老人当成一种习惯,有“大家”之美,那么我们的“小家”也会更美。
问候所有天下的父母,在2010年健康,快乐,那么我们每个家庭美满了。
>>>欢迎盗版,严禁剽窃<<<
>>>版权归[汪渝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angyu2046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