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系列节目《芙蓉村纪事》采访手记
——记者李琼

2007年11月15日,在第20个世界爱滋病日来临前夕,我跟摄像杨益建踏上了去湖南怀化的火车。一路上我都沉浸在我这次将要拍摄的选题中,1994年,湖南省辰溪县黄溪口镇鹭鸶村和芙蓉村的十几位村民,相继去河南打工,加入到了地下卖血的队伍,在卖血过程中不幸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无一人幸免。从2000年开始,这些人陆续死亡,现在,鹭鸶村的艾滋病感染者已经全部死亡,与之相邻的芙蓉村里的7名艾滋病感染者,已经有5位陆续死亡,只剩下一名叫老米的男性和一名叫阿兰的女性。一路上,我都在跟我的搭档讨论,我们应该设计些什么样的写意镜头来表达情绪?我们在采访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艾滋病患者感到尊重和平等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怀化市疾控中心,以求得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助。

2007年11月16日,我们驱车赶往辰溪县黄溪口镇的芙蓉村。芙蓉村是个非常偏远的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但也相当贫困。一路的颠簸盘旋,到达芙蓉村时,我们所有人都严重晕车、狂吐不止,唯一清醒的是县防疫站的一名叫胡永新的工作人员,这位同志每个月都得去这个村子,为这两名艾滋病患者送药,这点路对他已经不算什么了。一路上,胡永新都在跟我们讲述着他与艾滋病病人的故事,他说他看到很多年轻的艾滋病患者,也许今天,到他家搞调查时他还好好的,可过了两天,再打电话去问时,这个人却已经死了。在这里,我对这位工作在抗艾一线的同志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当天,我们开始了对已故艾滋病人家属的采访,遗憾的是,我们只找到了艾滋病患者廖生刚年迈的母亲,廖华已经改嫁的妻子和年仅17岁的儿子。因为,这些艾滋病人过世后,他们的家属,不是已经外出打工,就是已经改嫁他乡,只留下空落落倍显凄凉的房子。可以说,艾滋病留给这些家庭的是无尽的伤痛。
见到艾滋病感染者老米是在芙蓉村采访的第二天,老米,名叫米承付,今年56岁。老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进门时我主动地向他伸手握手,可是他拒绝了。跟他聊天时,老米突然问我:“丫头,你怕我吗?”我说:“您觉得我在怕您吗?”老米说:“你应该要怕我,毕竟我这不是一般的病,有传染。”我说:“我希望有一天,大家对待艾滋病患者能像对待癌症患者、结核患者一样的,给予同情不再歧视”。这时,我明显的看见,这个外表坚强的男人眼眶里的温热。原来,老米还是很在意周围人看他的眼光。

深入了解之后,老米在我的眼中越发的立体起来,首先,老米性格乐观,采访过程中老米始终面带微笑,并且不时的强调自己对生死已经看开,但是,我们能了解他强颜欢笑背后的苦涩,也能读懂他眼里对生活的强烈渴望。另外,老米的威信很高,老米是家里的主心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前年,将家里三间木板房,换成了宽敞的火砖屋,最重要的是,有姑娘愿意嫁到老米家当他的儿媳妇,现在的老米在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在村里,村民们也从歧视老米变得开始信任他,老米做为一名老党员,他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为村民们做事情,老米在患病期间,带头为村里修起了一条公路,一条渠道还有一座桥,老米说,只要今年不死的话,他还想把公路修到山上的地里去,解决村民们劳动中运输的难题。

我们真的希望,老米和所有的艾滋病人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让世界少点歧视,多点理解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