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温暖计划 |
车队在大雪中行驶
这是我们栏目第二次把全国观众捐赠的物资送往青海南部牧区,这次的目的地是青海省的玉树州。今年1月15日,我们栏目制作并播出了名为《温暖有多暖》的专题片,报道了青海南部牧区的孩子学习生活取暖困难的情况。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短短3个月内,栏目收到了10多万元的捐款和价值近500万元的过冬物资。这些如雪片般飞来的汇款单和留言一次次湿润了我们的眼眶,也让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代表全国观众,把这些物品和现金亲手送到真正需要它们的地方,送到牧区孩子们的手里。
运输:最近比较烦
观众捐赠的物资
之所以把玉树作为物资发放点,是因为它的寒冷和荒远。这里是三江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和所有西部的州县一样,地域广阔,面积有26万多平方公里,比江、浙、沪加在一起都大。而我们的发放地点之一是距离西宁市最远的县城杂多县,再往西就是可可西里无人区,藏羚羊的家。要从北京把满满一火车皮的物资运到杂多,起码要走四天三夜,运费高得令人乍舌。怎么办?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救星及时出现了!中铁快运北京分公司得知我们的“温暖计划”,主动提出加入到爱心大家庭中来。一整节火车皮痛痛快快地批给了我们,并且负担了所有的打包和搬运工作。北京到西宁的运输问题顺利解决了。感动还在继续,驻守在青海的兰州军区68062部队,也加入到我们的送温暖行列中来。满载着过冬物资的6辆军用大卡车,从西宁辗转一千多公里,一直开到了玉树杂多县和曲麻莱县的牧区学校里,开到了孩子们的帐篷边。
我们的车队
真正踏上从西宁到玉树的路,我们摄制组才知道青海的大远非地图上所能标示的轮廓,海拔也是难以逾越的高度。不知道,这趟爱心之旅在这海拔上能否得到升华。
海拔4250米时的记录
4月19日上午7点,我们的车队启动了,从一个尚算规模的城市走向遥远的牛羊遍地的边地。困难,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首当其冲的是高原反应。连续几天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我们每一个人都很不适应,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干燥得每天都流鼻血。当翻过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时,头痛欲裂,真是有点撑不住的感觉。我不禁想,这里的孩子们究竟具备着怎样的特质,才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成长、学习。顿时心里忽然有了一种酸酸的感觉。
车队驶入杂多乡
感动:阳光总在风雨后
远远望见杂多乡中心寄宿制小学,竟然发现孩子们已经排在学校门前的小路上迎接我们,心里顿时有种热乎乎的感觉。跟着孩子们走进学校,他们在我身后叽叽喳喳的跑着,像一群欢快的小鸟,还不时地偷偷观察着我们,涩涩地笑着。
牧区孩子们的教室
院子里,三个上面写有三、四年级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字样的帐篷在大风中摇晃着,让人看着直揪心。校长给我们介绍说,自从青海省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90%的牧区孩子们都可以来学校上学了,但孩子的突然增多直接导致校舍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因为牧民通常居住分散,孩子们要翻好多座大山才能到乡上上学,寄宿制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杂多乡中心寄宿制小学共有295名学生,全是牧民的孩子,一个学期才能回一次家。这些孩子由学校仅有的7名老师负责,老师们除了上课还要照顾他们平时的饮食起居。
孩子们在上课
帐篷是留给高年级的学生上课和老师办公用的,白天用相对暖和。瓦房都腾出来让低年级的孩子学习,以及大家晚上住宿。我走进其中一间屋子,密密麻麻的摆满了架子床。老师说,这间大概30平米的屋子要挤进去53名孩子,每个单人床上要睡两个孩子,甚至三个。薄薄的床板、褥子和被子……我不忍再去想象。
温暖:物资开始发放了!
回西宁的路上,山势似乎柔和起来。我忽然想起仓央嘉措(六世达赖)那句著名的诗“那一世,我转山,不为祈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玉树的温暖,将温暖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