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

(2009-01-21 11:11:48)
标签:

校园

  《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是陈向明教授1996年在中部农村贫困地区从事一项有关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重读、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后撰写的一个辍学者的个案。近些年来,个案的方法似乎有趋热的迹象。许多研究学者利用质化的方式,对相关的学科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有意思的一些结果。昨晚读了北大陈向明教授在1996年写的一篇个案,《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还有刘良华的教育自传系列等等。读完这篇个案,我心中又想起了一直存在的疑问:质性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个案的价值何在?

    有的人感觉《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像一篇散文,有的人说它是一篇生动的故事。宏大的理论叙述和生动的深描能结合吗?应该如何结合?《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报告是一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个案,几乎回答了以下各方面的问题:如何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根据什么来建立思维框架?如何进入研究现场并与研究对象建立和保持关系?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时采取何种策略?如何得出研究结论?如何检验研究结果的质量?

质的研究最初是被社会学家以及人类学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和途径,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质的研究主张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社会中个体或群体对社会情境的主观认知,注重用整体的方法探究社会现象,“一种看待世界和建构现实的方式”,研究的目的在于诠释该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详细描述研究的情境和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与研究者一起走过研究的全过程,自己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作出判断。就像《王》报告并没有对王小刚辍学的“确切原因”提供明确的、“正确”的答案——不同的人所站的立场不同,关心的利益不同,即便是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所作的解释也有可能不一样——在对王小刚辍学原因的解释上也可能如此。

并且,无论是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或者是对世界的一种建构与理解,质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经验的呈现,也是意义的载体,更构成了一种开放性意义诠释的理论方式。研究者可以“个体”的姿态,将感觉与价值观涉入研究情境,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表现在书写形式上,质的研究正试图在创造一种新的文本的呈现形式,其意义是在行动中建构,在书写中撷取,在阅读中萌现的,让习惯了规范与板正的教育叙述的书写与阅读的我们,领略到逻辑与实证之外的另一种表达的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