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这篇博文之时,俺犹犹豫豫的迟迟不能落笔,原因既不是当时随拍图片的孬好,也不是自感文字叙述的艰涩,而是冥冥之中仿佛总有一种无形的指使,逼迫俺思考一些问题,且都是那种千思百虑而不得答案的问题。其实这感觉由来已久了,记得那年看了马丽华女士的《灵魂像风》之后,这感觉就影影焯焯出现了。几年了,这些问题既想不明白,又挥之不去,就这么时不时的出来叨扰俺一阵子。此次出来之前,俺的一位好友,(不是发小,但是绝对的闺蜜)终于钣依基督,成了主的孩子。对此我很无语,又有些欣慰。毕竟俺这边厢心绪复杂难以冲淡平和,人那边厢已经春暖花开回头是岸了。看着不再愁容不展的她,俺只有真心慨叹信仰的力量。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就因为今天要说的大佛塔,又让俺想起了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这是大佛塔上俺最喜欢的一双眼睛。一双深邃的眼睛,一双犹如蒙娜丽莎微笑般读不懂的眼睛。这就是释迦摩尼的眼睛。他就在大佛塔上。这双能洞悉一切的双眼被涂成红色、白色、蓝色。大眼睛中还有一只螺旋形的小眼,那是智慧之眼,问号型的鼻子则是尼泊尔数字中的1,象征和谐一体。

您看见那双眼睛了么?参观博达哈大佛塔是在加德满都旅游的必到景点。俺不是信徒,俺只能说参观,事实上很多人到这里是来朝拜的。
车子驶出加德满都8公里,到达一条嘈杂纷乱的商业街,下车后前行不远,穿过一座双龙戏珠彩雕牌楼,迎面就见一座气势磅礴宏大的白色半球形建筑,上有一双巨大的眼睛俯视着芸芸众生。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博达哈大佛塔,是全球最大最有特点的圆佛塔。宏大的白色覆钵上有个方形塔,四面都画有巨大的佛眼,表示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之意。而白色巨大的穹形,气势不凡,又给人以宽大为怀的感觉。

它的外型虽百分之百尼泊尔式,本质上却是百分之百的藏传佛教佛塔,相传葬有佛牙舍利子,这佛塔已经成为尼泊尔和藏族人都争相前来朝拜的圣地。视线中,俺果然看见不少身着藏服、手执佛珠或用手转动经轮的藏人,绕着佛塔行走诵经。

白色的环墙外壁有147个凹进去的壁龛,里面悬挂着经轮。

佛塔周围,到处都是铜质的转经轮。

嵌有各种图案的转经轮。

信仰就是这样从孩提时起耳濡目染建立起来的吧。

摸一摸这只五彩怪兽,就会得到护佑。

抬头看,到处缠绕着五色风马旗,重重叠叠的。这是俺比较喜欢的藏传佛教里的物事。除了它,还有玛尼堆俺也比较喜欢。
这些随风飘扬的经幡,都是人们还愿时绑的,藏人称经幡为风马旗,藏语称隆达。
旗子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红色为火﹑蓝色为天﹑白为云﹑绿为水﹑黄为地。上面印着佛经,可保佑世间云云众生。中有一马,乘风而上,直达天国。

这是换下来的经幡。

三位老者明显都是藏人。

这里好像刚刚举行完佛事活动。

远远地有很浓的烟雾飘过来,那是一个煨桑台。很快的,一股股很独特的气味环绕在我们四周。

顺便在百度查了一下“煨桑”。“桑”是藏语,为“清洗、消除、断除、驱除”之意,同时“桑”也引伸出了祭祀献供的含意,在藏语中“煨桑”已成了祭祀神灵的代名词。煨桑一般是在桑烟台上,如果在野外举行煨桑仪式的话,就选择在高处或者洁净的地方。煨桑也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砌在山头或煨桑台上点燃,等烧到一定程度后再在柏树枝和香草堆上投入用青稞磨制的炒面、酥油、曲拉和白糖等物品,然后洒上一些水或酒,让其慢慢自燃以祭神,整个过程中都要念经。随着延烧的火势,一阵阵扑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就会在空气中慢慢飘散。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但要闻到桑烟的香味就像赴宴一样,会闻着香味而去,藏语称其为“智萨”(食味)。所以藏族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或是在自己家的煨桑炉里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带去人们真诚的祈愿,祈求神灵的保佑。佛教徒认为在煨桑过程中燃烧松柏枝所产生的香气,不仅使人有清香、舒适感,同样对山神的殿堂也起着熏香作用,山神闻到也会因此高兴、快乐。所以藏族信徒们以这种香味作为敬天、地诸神的一项贡品,希望诸神会因愉快而降福给敬奉它们的百姓。

有几个僧人在喂鸽子,吸引着众多看客。

鸽子翻飞抢食。

在桑烟里飞向天空。

这两只灰鸽装扮的小孩儿,很可爱。可惜没有拍到他们的正面。

大佛塔对面有一座藏传黄教的喇嘛庙,庙门上挂一口大钟,据说门内有一个巨大的转经筒。转过经筒登上二楼,可以眺望佛塔的全貌。可见白色
的塔身,金色的塔顶,五彩的经幡,十分的宏伟庄严。可惜的是俺没有上楼。

俺在拍这些潜心礼佛的人。

说它是藏传佛教,又是尼泊尔人笃信的圣地,真是不假。

镜头所见,每一个人都十分虔诚。

在这样的氛围里,无论你是游客还是信徒,都可以停下脚步,双手合十,静心冥想,那些纠缠许久令你不胜烦扰的问题,也许就会不思自解了。

当然,你也可以啥都不想,坐在那里发发呆,让心灵歇息歇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