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2012-10-09 15:21:50)
标签:

悉尼

圣水

科隆大教堂

东西方文化

国庆

分类: 悉尼深度游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的这一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真可谓字字血,声声泪啊!那种永难忘怀的真情和痛彻入骨的思念,化作一个又一个诗眼,如泣如诉,哀怨悠长,宛若杜鹃啼血,令人肝肠寸断。
    所有的悼亡不都是悲情难抑的么!又有谁能够笑看生死?有,只有笃信宗教的人,相信那些逝去的人或进入天国极乐世界;或重又轮回远离了此生的磨难,他们的死是重生,是涅槃,因而不必哀伤。
    在悉尼,俺就感受了一场这样的葬礼。用俺们惯用的词汇叫做追悼会。其实那天,俺是要参观悉尼大学的,可一下车,刚转过街角,眼前就是一座教堂。不大,外观既不恢弘也不华丽,但俺基本上是逢教堂必进,尤其是没进去过的,虽然俺不是教徒。因此,也曾误打误撞的观摩过教堂的洗礼、婚礼、入教仪式等等,等等。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这就是那座不起眼儿的小教堂。当时,俺只是看到教堂外聚集了一些人,感觉好像有什么仪式要在此举行,于是趁机混入其中。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进入教堂当然是先参观一下,因为虽然教堂里的设施与布局大都是类似的,但每个教堂的具体物件却又都是各有千秋。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门口的这个小小的圣水盆很华丽,不知道是不是镀的纯金。
    有木有同俺一样,也喜欢教堂文化的朋友哇~~有木有?俺建议喜欢教堂文化又能够行走四方的朋友,就这个圣水盆做主题,把世界上几大知名教堂的圣水盆挨班儿的照一下,你会发现功能唯一的圣水盆会有着不同风格不同质地的千姿百态。平心而论,这是俺见过的最为华丽的圣水盆了,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里,圣水盆也就是一块粗粝的石头雕刻的,非常普通。
    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先在此处用手指沾了圣水,然后画十字,表情非常虔诚。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俺只管端着相机四处观看。布道台总是高高在上,好让主的声音凌空而下,众信徒醍醐灌顶。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雕刻精美的小木塔。怕它不慎倒下摔坏,还装有保险绳系于天花板。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供奉着鲜花的小小神龛,圣母和圣子端坐在其中。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忏悔的台子,神父的座椅。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先贤的石雕。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曾经在这座教堂履职,又深受教众爱戴的神职人员,死后,众教民就会为他雕像,藉次表达深深的追念和无上的敬仰吧。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旁边还有一个烛台。俺不知道点亮这个蜡烛,是不是要先要捐钱,因此不敢造次。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有一个个子很高大的人来到神龛前插蜡烛了。俺知道仪式就要开始了。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直到覆满鲜花的灵柩推进来,俺才意识到这是一场葬礼。俺想出去已经来不及了,大门已经关闭。俺想,既来之,则安之吧。俺是不信鬼神的,不信则不灵么,这是老话说的。于是静静的退到一个角落。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神父出场了,后面跟着十来个身穿白袍的神职人员。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身披一袭紫色的丝绒袍子,紫色的哦~这令俺诧异,难道东西方文化来自不同的板块,却有那么多巧合么?在咱们的风俗里,紫色也是殡葬礼仪中仅次于白色的主打颜色吧。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一个神父弹奏起来,管风琴发出轰鸣的乐音。应该是安魂曲,但俺听不出来。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全体起立,齐声歌唱。这小册子刚才我见过的,封面上印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女子,应该就是逝者,这场葬礼就是为她而举行的。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然后是发言。主教头一个讲话。这些我都听不懂了。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然后是亲朋好友讲话。有一个是逝者的儿子。一共四个人发言。虽然俺听不懂英文讲话,但俺听得懂说英语的人的笑声。这可是葬礼上的笑声啊,这是俺最为诧异的地方,也是俺深有感触之时。因为,在他们发言的时候,听众席上竟然会有笑声响起,而且,不止一次。感觉好像是在回顾逝者的生前趣事,是那种非常轻松的,带点儿诙谐的,但绝对发自内心的笑声。
    俺在国内也参加过不少次遗体告别,追悼会什么的,哪一次不是神情凝重,悲情难抑,以至于到后来我都不愿意身处这样的场合,能不去就不去了。眼前的情景真是令我疑惑,慨叹,东西方文化差异还真是大大不同哦,也许,是因为宗教的成分使然?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话讲完了,几个神职人员在耶稣面前点燃香炉,一团白色的略带些松香气味的烟袅袅升起。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然后他们围着灵柩转了一圈儿。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接着转过身来向门口走去,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一手持圣杯,一手上下左右舞动香炉,香炉所到之处,腾起阵阵烟雾。。。。。。香烟缭绕之中,大家又开始唱起歌来,用空灵动情的歌声送别这逝者的最后一程。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葬仪结束了,人们或三五个结伴交谈,或静静的离去。这个脱下白色袍子的人走过来,一一灭掉烛火。看着她的举动,我脑子里竟然出现了咱们的一句俗语:人死如灯灭。肉身不在了,真有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了,天堂般美好的世界?或者转世投胎,重来一回?我不能解答自己。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随着人流俺也走出门去,大门口的小台子上,赫然摆放着教堂的钥匙,很大很夸张的一把钥匙。能不能这样理解基督教的教义,教堂的受洗开启了你人生的大门,而葬礼又把这扇大门关闭,然后重又为你开启一扇新的大门——天堂的大门。我为自己理解的浅薄、附会而感到惭愧。真的。

悉尼夏秋的回味(一百一十五)——生死两相隔?
    教堂外面,人已散尽。夏日的阳光火辣如昨,街边上有一树盛开的鸡蛋花儿,极其灿烂;满地的落花,依然明媚。俯身拾取几朵小花儿,装点俺此刻的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