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65130024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太阳花开525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0
博客访问:
26,343
关注人气:
27,419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悉尼夏秋的回味(七十)——从未开过火的炮台
(2012-07-31 15:18:13)
标签:
杂谈
高考
欧洲杯
奥运会
憨豆先生
开幕式
金牌
死难者名单
分类:
悉尼深度游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二百年来未遭战火蹂躏的国家,从来没有过本土战争,(二战时日本军队曾企图攻占位于北领地的达尔文港,未遂)生活在悉尼的人根本想象不到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上帝太眷顾这块土地了,让它气候宜人且祥和太平。世世代代
的澳洲人
累积起来的财富给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优厚的福利,使得澳大利亚早已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呵呵,尽管如此,俺还是在悉尼入海口看到了炮台,从未用于战争的炮台遗址。
记得第一次看炮台,是在烟台的刘公岛。那是中华民族耻辱的标记。后来到旅顺口,见到过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炮台,这些炮台都是曾经使用过的,却并没有真正让这块土地上的黎民百姓免遭屠戮。所以炮台总给俺沉重的愤懑之感。
入海口的中头炮台在悉尼入海口的内侧,与北头、南头呈三足鼎立,形成了守卫悉尼门户的三处重要战略据点。
1770
年英国人就是从这个入海口进入悉尼海湾
,
登上这块面积为
769
万多平方公里的澳洲大陆,升起了第一面米字旗,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的殖民地。
炮台上伫立着的大炮。
遗址上原本有五个炮台,现在大多只剩下了水泥底座和底座上圆形的钢铁轨道。站在炮台遗址上,悉尼湾入海口便在眼下了。
放眼望去,水天一色,白帆点点,广袤无边的南太平洋,此刻看起来竟然细波粼粼。
炮台的地下工事和掩体坚固隐蔽又互相沟通。
一位超级奶爸带着俩幼子到此游玩儿。昔日的军事工事如今已成了孩子玩耍的乐园。
那位不称职的年轻爸爸竟然趴在地上和自己的孩子玩起了躲猫猫,任凭孩子在底下一惊一乍的大呼小叫。
这当爹的也真够可以,全然不顾到处都是石头、水泥,还见棱见角的,兀自跟那儿跳上跳下,颠来跑去,那俩孩儿倒也不粘着他爹,也只自顾自的跳着闹着还叫着,父子三人玩得不亦乐乎。
俺一边儿抽不冷子偷拍一下他们爷仨儿,一边儿忙着用相机记录这个历史遗迹,好为俺的博储备点儿资料哦。
这巷道还真是挺深的,地下有点儿潮湿,不知里面会不会有毒蜘蛛毒蜈蚣毒蛇还有吸血蝙蝠啥的,俺还是壮着胆子扎进去看了一下。
里面倒还行,有很多这样的小阁子,是存放弹药的吧。还有排水槽呢~
这年代够久远了啊~~~
,
这应该是炮台诞生的时间吧,距离现在已经
130多
年了。当时的澳大利亚是由英国人建立的五个殖民地(新南威尔士、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他士马尼亚、维多利亚)分别管辖。估计这日不落帝国也害怕其他海上强国也来争夺这块土地,赶紧修建炮台加强戒备,以防不测,这分明是典型的占山为王啊。
掩体上面,还有巨大的石板。石板周围悄然开放的小黄花,很有诗意,让俺想起“战地黄花分外香”来。
巨大的铁链子已经锈迹斑斑。
工事旁还有这样的牌牌儿。
未雨绸缪的悉尼炮台,虽然无果而终,也曾经有过它自身的青春年华呀。
站在中头炮台遗址上眺望南太平洋,海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从悉尼入海口进进出出。俺不禁心生感慨,澳大利亚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
200
多年,却创造了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代又一代的澳洲人不愧为这个国家的历史功臣呢。在他们手中,一个原始状态的荒芜大陆,变成了一个繁荣富强的独立国家,骄傲地屹立在南半球,成为世人向往的一块福地。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悉尼夏秋的回味(六十九)——美丽的悉尼入海口
后一篇:
悉尼夏秋的回味(七十二)——出发!去士兵角度周末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