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子峪是北京长城脚下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堡,也因为它的唯一和古堡本身带给人的神秘色彩,一到周末,喜欢在老北京野游的游客就扎在这个古堡里,找寻500年的古树、石头砌的房子和那些早已经列入文物保护的城墙,而俺们此行探访鹞子峪城堡,却纯纯粹粹是个偶然。
从栗子沟出来,就打算找个农家院儿打尖儿、玩儿牌,然后就打道回府,直奔北京城了。
车开着开着,误打误撞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小城——一个用大快儿石头围起来的小城。走到近前一看:哇!哇~~~~~~这就是传说中的鹞子峪古堡啊!(呵呵,俺在跟您这儿编故事呢!本次黄花城之行之前,俺就没听说过鹞子峪这个词儿,更别提什么古堡不古堡的了。回来一查,才知道原来此古堡如此有名)
既是古堡,一定要亲临探访一下,这搂草打兔子的好事,咱怎能放过?

各位看官,那古堡可不是山尖上那碉堡啊!那古堡就在俺的脚下。此时的俺正坐在古堡城墙拐弯的地方呢!身后就是绵延的高山和一大片一大片的栗子果林。

抬望眼,山尖儿上那个是烽火台。北京周边的很多地势险峻的山峰上没有修长城,只是在山顶上修了个烽火台而已,因为地势险要到以足够抵挡胡人,就没必要再劳民伤财的修那石头墙了。
鹞子峪城堡是明代驻守长城军卒的营城,属黄花城管辖。这一区域长城防御依次为海字口、二道关、鹞子峪城堡、长城撞道口关和黄花城关,鹞子峪城堡在中间地带,地处长城以北,地势隐蔽,北能支援一线抗击敌人,南能迂回增援袭击敌人。看来这古堡古时还是个军事重地。

城墙很宽,大约有5、6米,跑马是没问题的。查资料得知:鹞子峪城堡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方城池,城墙全部用方石块码砌而成,南城墙长102米,北城墙长91米,东西城墙均长75米,设一座拱券南城门,上刻“鹞子峪堡”四个字。

历史上鹞子峪为二道关所辖,古时该地曾有猛禽鹞鹰出没,故名。据《四镇三关志》和《西关志》载,鹞子峪口,正关一道,城楼一间,水道二空,挡墙二道,敌台二座。现在,隘口西南烽火台尚存,隘口已毁。当时,鹞子峪城堡内最多时居住40余户人家,130多口人,现仅剩十五、六户。

城内只有一条从南门到北墙的南北街,两侧是农户院落,北端台阶上有五间正房,原是菩萨庙,后改为生产队队部,现在闲置无用。城堡内尚存的一棵古槐树已有几百年的树龄,古老沧桑仍枝繁叶茂,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1984年3月,鹞子峪城堡被定为怀柔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城堡石城墙四周整体完整,城门拱券的砖石残破,有些砖头掉落下来,部分城墙有开裂。2007年,文物部门投入资金对此城堡进行了修补。

老乡积薪于城墙上。
新修缮过的墙角砖石簇新。
站在城墙上俯视城中的民居,似乎都已人去楼空,门可罗雀。
这山墙也默默无语。
花阴凉儿里的农家房舍透出一种惬意。俺突发奇想,就在此地,租上一个小院儿如何?

这是个有人烟的小院子,吸引了俺的目光。

狂奔下城墙,一条道儿引俺速速前去。
一进院门儿,俺就被震住了!这才是真正的农家院儿,正屋、东厢房、西厢房、天井,原汁原味原生态~~~~~~~
西厢房边上的小屋是用来堆杂物的,一般不会住人。
正屋门前有两个笸箩,里面是黄灿灿的老玉米豆儿。
俺擅自拿来充作道具。
农家乐,大丰收,双福相连哪!

折腾一溜够了,俺也坐在门槛上歇会子。太热,阳光晃人眼。

呵呵,这院主人还是很有情趣么!介是蓝花,还是韭菜莲?前者是阳春白雪,后者是下里巴人,您看像哪个?俺很愚钝,看不出来。

屋顶上的草青翠异常,令老屋全无一点儿古旧沧桑的感觉。
肚子咕咕乱叫,牌瘾也蠢蠢欲动,快要发作了(是那些个瘾君子急了啊,俺不会打,哪来的瘾呢!)。在一连声的催促之中,俺压抑下再拍几张的欲望,跳上车,绝尘而去。。。。。。只留下这百年的古堡静默依然。
加载中,请稍候......